杜絕奶癬寶寶舒服晒

看到剛出生的心肝寶貝身上出現奇癢難當的紅疹,因而抓過不停、哭鬧不安,甚至影響進食及睡眠,家長往往焦急萬分。其實,醫學界仍未能為奶癬的成因作出定案,不少情況是嬰兒對某類物質敏感,家長應加倍注意衞生,盡量減少環境中的刺激物如塵蟎,以免寶寶招致過敏。

據兒科專科醫生張傑指出,奶癬屬小兒濕疹的一種,在醫學上被稱為異位性皮炎,是一種不會傳染的慢性皮膚病,常見於1個月至6個月大的嬰兒,通常出現在面部。如發現孩子的皮膚出現一圈圈的紅疹、皮膚變得異常粗糙、出水、有脫皮情況而其範圍逐漸擴大,則很大機會是奶癬。

按醫生指示塗藥膏

奶癬聽起來好像跟「奶」息息相關,讓人聯想到因餵哺母乳或配方奶粉而引發的皮膚病,然而至現時為止,醫學界還未為奶癬的成因作出定案。張醫生解釋︰「奶癬的病發原因很難確定,可能與嬰兒的免疫系統有關。雖然某些食物或物種可能是致敏的原因,但是一般很難確定。」

對於禁食奶粉或母乳的說法,他認為家長若懷疑病情與食物有關,必須經醫生診治及進行測試證明後,才可讓孩子停飲奶粉或母乳,或轉飲豆乳或全水解牛奶。

正常情況下,大部分的奶癬在6個月後會自然改善,在此之前,家長可用藥物減輕孩子發病時的不適和影響,但此症無法完全根治。張醫生指出,低濃度類固醇是十分有效的藥物,如類固醇濃度只有1%的氫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軟膏,只要經醫生處方及指示下使用,短期內幾乎沒有副作用可言。然而,若長期不恰當地使用類固醇,會有受傷時容易出血、血管擴張、皮膚色素不均及生長出過多毛髮等情況。此外,若使用抗組織胺藥物(Anti-histamine),可抑制皮膚痕癢的情況,讓BB睡得好些。

加強補濕防復發

跟普遍的皮膚敏感症狀一樣,奶癬的病情反覆不定,難以斷尾,即使在用藥後病情好轉,也有機會復發。張醫生指出,若嬰孩的面部或身上的奶癬愈來愈嚴重,如奶癬表面有金黃色的分泌物、膿包或水疱,則表示有繼發性細菌或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又或使用藥物後,徵狀在短期內得到改善,但往後皮膚卻出現糜爛、滲液及呈鮮色紅斑的情況,必須盡快向醫生求診。

藥物雖然有效,但家長也可從日常的護理和照顧中改善孩子的症狀。張醫生建議,家長應盡量保持寶寶皮膚清潔,每次吃完奶後要用清潔的濕毛巾清潔面部及頸部,並塗上足夠的乳霜或補濕霜。留意孩子皮膚的濕潤度,若塗上乳霜後仍顯乾燥,則需勤加補塗,另注意不可暴曬。其次是減少使用含人工香料的乳霜或補濕霜,減少對嬰孩皮膚的刺激。為寶寶選純棉的衣服,忌在患處附近穿太多、太厚或太緊的衣物,例如孩子面上有奶癬,應盡量減少戴頸巾。

Popo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