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營養資料

小孩子的學業表現可從成績表反映出來,其實食物的「好壞」也是同樣道理,營養標籤就像成績表,列出各項營養的含量,讓大眾自行分析每樣食物「好唔好」,是否有益、應否多吃。事實上,營養標籤的格式顯淺易明,但其計算方法及數值意義卻不是人人知道,一旦誤解就會破壞健康飲食的比例。想吃得健康,就要學懂好好閱讀這張食物成績表!

香港的營養資料標籤制度在2010年7月1日生效,要求預先包裝的食品附上營養標籤,由食物安全中心制訂不同的標準及指引。營養標籤必須列出「1+7」的營養資料,尚營坊健康顧問營養師游詩韻表示:「所謂『1+7』的『1』即能量,而『7』則包括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糖 、鈉、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各項的數值含量均需清楚列出。」而食物如新鮮蔬果、無添加成分的製品則不在此限;另生產商亦可在有充分理據的情況下為食品申請標籤豁免。

熱量非關鍵標準

很多人也會重點留意食物的熱量和脂肪,並以此作為衡量食物是否健康的標準,游詩韻表示,消費者宜先留意使用參考量:「很多時參考量都不等於整個製成品的分量,如很多餅乾都以100克為參考量單位,但它的淨重實為幾百克,一不留神很容易吸取過多熱量。」

除了熱量數值,市民亦可以百分率作參考標準。細心留意標籤的話,會發現一些營養值同時列出百分率,游詩韻解釋:「百分率的計算方法,是假設一個人每日需2,000卡路里為單位,然後計算食物中的某種營養,佔該項營養的每日所需吸取量多少。例如碳水化合物為一天所需熱量的55至75%,即1,100至1,500卡路里,如一包餅乾的碳水化合物為100卡路里,那它的百分率則為6.7至9%。」

數值難絕對準確

現時,生產商大致以兩種方法來分析營養值,包括食物樣本化驗及間接營養分析。顧名思義,食物樣本化驗即從食品抽取樣本作營養分析,得出有關數據而制訂標籤。而間接營養分析即以材料分量來計算,生產商可以多個數據來源作參考,游詩韻表示因生產商可選的數據來源甚廣,如食物安全中心、美國農業部,甚至英國、澳洲、中國等地的指引等,得出的數值未必十分準確,亦可能只是約數。另外,市民若想進一步掌握可靠數據,可從營養聲稱入手。營養聲稱即食品標榜其某種成分特多或特少的聲明,如最為常見的「少糖」、「低脂」等。食物安全中心有一系列指引,說明每個聲稱的定義,如標榜「低卡」的食物必須為每100克少於40卡路里,每100克「低脂」食物必須含少於3克的脂肪等。而食物安全中心亦會定期抽樣檢查,以確保聲稱的真確性。

Karen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