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濕路駕駛學問多

立春已過,意味溫暖、潮濕的天氣即將來臨,雖然未到雨季,但半濕路面對駕駛安全仍存在一定影響,唔想行車變「踩溜冰」,當然要注意汽車狀況,正確的駕駛方法和態度亦不可忽略。今次誠邀香港駕駛學院首席發展主任鍾錦雄(鍾Sir)過幾招畀大家,萬一遇上濕滑路面或大雨,都唔使慌失失。

秘訣1:胎紋深淺成關鍵

不論是否雨季,定期驗查汽車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輪胎,鍾Sir話:「胎紋的作用是排水,每秒排水量超過一公升,若胎紋唔夠深,雨中行車表現會大打折扣,甚至出現『水上飄』(Hydro Planning)的情況,而輪胎浮在路面上,很容易出意外。」現時法例要求胎紋深度最少要1mm,但鍾Sir認為這個標準其實很寬鬆,同時輪胎充氣亦要恰當,不可過硬或過軟,充氣過多會減少胎面與馬路的接觸面,在雨中制動和轉向會變得困難;充氣不足則會增加耗油量。

秘訣2:排氣喉忌水

遇上低窪路面積水或水浸,盡可能繞路而行,尤其在無法確定水中是否有阻礙物時,鍾Sir說:「基本上汽車可在積水中行駛,但首要條件是不要讓排氣喉入水,假如水深高於排氣喉,必須入低波(手波用「1」檔、自動波用「L」檔)、Keep住畀油通過,藉着排氣將水噴出,切勿讓引擎死火。」

秘訣3:跟車距離多一倍

除此之外,下雨天的交通意外往往較好天多,若車與車之間距離不足,便更增添危險度。「路跣的原因是摩擦系數(Coefficient of Friction)降低,運輸署要求濕地駕駛的跟車距離最少四秒,時間較乾地多一倍,可行的話,制動力度亦不宜過猛,以減低跣胎機會。」那麼潮濕的日子玻璃較易出現霞氣的問題,又應如何解決?鍾Sir續說:「主因是車廂和車外溫度相差懸殊,解決方法是利用空調系統將溫差拉近,並將冷或暖風直接吹向擋風玻璃。」

秘訣4:死火燈勿長開

遇上傾盆大雨,部分駕駛者會亮起「死火燈」,對此鍾Sir並不鼓勵:「短時間亮起死火燈,有警惕後方車輛的作用,不過長時間這樣做、車速又愈來愈快,就會減弱尾隨駕駛者的警惕性,等同『狼來了』的道理。假如能見度很低,想做到『顯眼被察覺』(See and Be Seen)的安全概念,可考慮亮起霧燈,讓其他道路使用者更易見到你,減低碰撞風險。」

秘訣5:跣胎類別要分清

萬一出現跣胎,很多人以為要即時強行煞車,實際上並非如此,譬如車輛在彎中出現轉向過多(Over-steering),強行制動可能會導致「白鴿轉」,對此鍾Sir再作分析:「跣胎基本上分為三類,分別為『頭轆跣』、『尾轆跣』和『四轆跣』,修正方法各有不同,但收油(並非煞車)對以上三類情況都有紓緩作用。一般來說,若尾轆跣向左方,軚環應扭向左方來修正,至於何時扭軚、扭軚角度等問題,必須經過練習才可掌握。」目前香港駕駛學院設有防衞駕駛課程,內容包括失控成因、預防及處理方法,詳情可致電2118 5500查詢。

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