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生活 本地情

因為期待,所以珍惜。中國牛郎織女每年只可於七夕相見;日本禪道的一期一會精神,更期盼一生相遇一次的緣分。美好的事,當然值得一等再等。正如兩年一度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去年年底結束,香港人引頸以待幾個月,終於等到它在中環出現,這次的回應展透過嶄新的當代藝術手法,將港式衣食住行等生活細節再現,探索香港地道情懷。

由香港建築師學會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合辦的「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回應展2011」,以「衣食住行」為主題,從12件核心展品,解構衣、食、住、行、學、樂六大領域,展現本地建築師的城市觸覺與創新視野,作為香港人,當然要撐!

衣燙貼衣履

衣服帶給人無限遐想,不論是欣賞剪裁合身的燙貼美,還是沉溺於逐層撕開探索的神秘感,都可找到知音。展覽的「衣」部分,以風行50年代的旗袍及內衣概念,轉化成《外褂》和《內衫》兩個裝置,前者靈感源於縫製旗袍時,把平面材料製成立體形態的挑戰性,用建築物的幕牆比擬這種張力;後者則以女性的敏感地帶為主題,製成多款創新內衣,希望藉此喚起人類對環境變遷的敏感度。

食茶記開飯

香港人向來以應變力強和高效率見稱,連食飯用餐都充分表現這種靈巧特質。《開.反.合》構思正是從茶餐廳常見的飯盒,聯想到可摺疊裝置,繼而引申成一系列餐盒設計的模塊,建構另類「茶記」。作者利用數以萬計的回收飲料盒製成環保板塊組件,再以開、反、合的方法將之拼合成為座椅、餐桌、工作枱等,每塊板材都印上食物相片,將本土飲食特色與建築元素共冶一爐。

住拼貼居所

姑勿論香港已發展土地只佔約三成,依然洗脫不去地少人多的感覺,於是一幢又一幢的高樓大廈落成,令香港成為世界上居住密度最高的城市。攝影師Michael Wolf的作品《密度建和諧》,拍下我們的室內家居以及外表看起來大同小異的建築外牆,拼貼出大家熟悉的住宅區景致。另一裝置《序陣》則以另類的房屋模型,檢視未來居所設計的可能性。

行新舊街頭

香港城市充滿新舊建築,兩極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現在的都市人早已習慣被隧道、行人天橋、大型商場等空間包圍,《熱場探測》以一個個被懸垂組件搪塞得密麻麻的空間,帶大家探索種種城市基礎設施與周遭環境,以及公共空間的影響。另一邊廂,《彈性街頭》以影像記低北角春秧街的人文動態,由早上活躍的市集,與晚間的寧謐相映,讓觀眾體會舊區老店的彈性與活力。

育、樂重遊寨城

並非只有專業建築師才會對香港建築有特別感觸,「育」的展區就帶領大家窺視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以及香港珠海學院一班新生代對新校園的構想。至於「樂」的部分,則以當年三不管的九龍城寨為主題,由90年代的建築師陳喜漢的團隊與攝影師Greg Girard,帶領大家重遊故地,再次訪問居民,然後將種種記錄化成明信片,一起見證時間流逝……

「第12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

展回應展2011」

日期: 即日起至6月25日

時間: 10:00am-6:00pm(逢星期一休館)

地點: 中環荷李活道中區警署

費用: 免費

網址: www.venicebiennale.hk/vb2010

回應展小知識

威尼斯雙年展是意大利傳統的國際藝術展,始於1895年,其後發展為獨立團體,乃舉辦當代藝術及文化活動的世界領導機構之一。雙年展涉及視覺藝術、音樂、舞蹈、建築、電影、戲劇等範疇,而國際建築雙年展則於1975年首辦,至今踏入第12屆,本港則是第3次參與。

Oli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