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名俱似中藥易混淆

早前有藥行誤將烈性中藥「洋金花」當作另一種中藥「凌霄花」出售,有4人誤服而中毒,事件跟兩種中藥外觀相似不無關係。所謂「人有相似,物有相同」,有些中藥外觀的確十分相似,一般市民要分辨並不容易,即使有些中藥外觀完全不同,亦有機會因為名稱類似或欠缺統一名字而造成混亂,讓大眾容易混淆。

部分中藥之所以容易令人混淆,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部分藥材外觀相似,例如紅棗(大棗)及黑棗,二是不同地區對同一種中藥有不同的稱呼,例如華南地區人士習慣將大血藤稱為雞血藤,但兩者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藥材。

大棗不是黑棗

註冊中醫師陳沛思表示,部分中藥因為外觀相似,有經驗的行內人士才容易分辨,一般市民則更難辨認,有些中藥的稱呼並不統一,例如紅棗跟黑棗,單從這兩個名稱,大家或許能夠分辨出來,但其實紅棗又稱為「大棗」,很多人聽到「大棗」時,卻會以為說的是黑棗,但其實不然,「黑棗其實是經過煎製的紅棗,所以某程度上兩者也可說是同一種東西,但由於製作過程不同,兩者的功效也不盡相同,像紅棗多用於補脾養心,而黑棗則是補脾養腎,其解表功效亦較紅棗強。」

稱呼不同惹混亂

說到外觀及名稱都容易混淆的還有雞血藤及大血藤(紅藤),其實前者是豆科植物密花豆的藤莖,後者則是木通科植物大血藤,但外觀都是赤色片狀帶輪紋,而且過往很多中藥並無統一的名稱,像華南地區人士多將大血藤稱作雞血藤,致令人以為兩者是同一種藥材,但其實雞血藤入肝經,常用於月經不調,行氣活血;大血藤則入大腸經,多用於腸胃不適、風濕關節痛及跌打損傷等。

慎防平貨充貴貨

有些藥材來自同一科,而且功效相似,但價值往往相差幾倍,例如川貝母及浙貝母都是貝母科,但產地不同,前者產自四川、雲南,後者產自浙江,雖然都具化痰止咳的功效,但川貝母的價錢比浙貝母貴一倍。又例如桂枝跟肉桂古時都稱為「桂枝」,但其實前者是樟樹的嫩枝,後者是樟樹的樹幹,雖來自同一株植物,但藥效不同,價格亦相差四倍以上,市民如誤把浙貝當川貝,桂枝當肉桂,未能達到期望的療效,更可能損失金錢,因此,陳醫師建議,市民選購中藥時應到信譽良好的中藥行,而且使用時都應該諮詢註冊中醫師意見,若服用中藥後感到不適,亦應立即求診。

川貝母VS浙貝母

川貝母

來源: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之鱗莖,主要產在四川、雲南、甘肅及西藏等地

性味:味苦、甘,性微寒,入心、肺經

功效:化痰止咳、消腫散結、潤肺瀉心,主治肺熱咳嗽、吐痰咯血、虛勞煩熱、胸脘滿悶、咽喉腫痛、肺癰肺痿

浙貝母

來源:原植物則為百合科的浙貝母的乾燥鱗莖,產於浙江等地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熱散結,化痰止咳,用於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瘡毒

紅棗(大棗)VS黑棗

紅棗(大棗)

來源:鼠李科植物的乾燥成熟果實

性味:味甘,性微溫,入脾、胃經

功效:偏於補脾養心

黑棗

來源:黑棗有兩種,其中一種是鮮棗

性味:味甘,性溫

功效:偏於補脾養腎

雞血藤VS大血藤(紅藤)

來源:豆科植物密花豆的藤莖

性味:味苦、甘澀、性溫,入肝經

功效:行血補血、通經活絡、強壯筋骨、補血、活血、通絡。用於月經不調,血虛頭暈,面色萎黃、麻木癱瘓、風濕痹痛。現代還用於因放射線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症

大血藤(紅藤)

來源:木通科植物大血藤

味苦、性平,歸肝、大腸經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祛風,用於腸癰腹痛,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跌撲腫痛

肉桂VS桂枝

肉桂

來源:樟科常綠喬木

性味:味辛、甘,性熱

功效:有溫補腎陽、溫中逐寒、宣導血脈的作用

桂枝

來源:為樟科植物之嫩枝

性味:味辛、甘,性溫,入心、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肌、溫經通脈、通陽化氣;主治風寒表虛證、惡風自汗、肩臂肢節酸痛、胸痹痰飲、痛經、經閉、月經不調、水腫及小便不利症

Rachel

藥材有相似,要小心分辨,才能對症下藥。(設計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