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條灸法居家自療好Easy

中醫內科、針灸、推拿等療法為大眾所熟悉,其實灸法亦廣為使用,其中艾條灸近年更愈受歡迎,皆因療效甚多,方法簡便,在家中進行亦可。不過進行艾條灸時,亦有不少地方值得留意,現在就請中醫向大家示範正確的艾條灸法,以作參考。

灸法是中醫療法的一種,早於殷商時代已有記載,《莊子.盜蹠篇》謂:「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灸法利用灼或煙熏身體的方法,透過熱力刺激適當穴位,從而達至補益作用,配合艾葉的灸法就是艾灸。

溫經通血 保健良方

註冊中醫師葉英良表示:「中醫認為,維持身體功能要靠火,火過多過少皆不適宜,好像不夠火就會手腳冰冷,但心火盛就會燥,而正常火則可以發揮生理功能。而針對火不夠的人士,就可以灸法提升陽氣,恢復身體功能。」

其中艾灸就是以艾葉作為灸料,以增加治療功效。葉醫師指:「艾葉氣味芳香,生溫熟熱,純陽之性,本身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功效,再利用灸火之熱力,深透肌膚,更有助溫經行氣,能通諸經、逐寒濕。此外,人體以陽氣為生化之本,陽氣衰則陰氣盛,表現為寒厥,甚則欲脫,中醫臨床上往往以艾灸來溫補虛脫之陽氣,扶陽固脫。另一方面,艾灸亦適用於陽微厥逆,此時施灸於胃經足三里或腎經湧泉穴,能起積而從之的作用;用於氣虛下陷的病症如脫肛、久泄,則可灸督脈百會穴來提升陽氣。而就日常保健應用方面,常灸足三里、湧泉、神闕、氣海、關元、中脘、膻中、命門、大椎、百會等穴位,更可收增強體質、防治疾病的作用。」

熏灸穴位 適可而止

葉醫師稱,以往進行艾灸,先會將艾葉磨成艾茸,再把艾茸捏成一小粒,置於患處上直接燃燒至起疤,稱之為「直接灸」,雖然治療效果較強,惟會形成小水泡及痛楚,已不多做,反而艾條灸則是現今最常用、最為方便的施灸法。「艾條灸主要利用純艾條和藥艾條進行,前者可作一般保健,後者就加入其他行氣活血藥材,主要針對風濕骨痛患者。而手法亦有溫和灸、迴旋灸、雀啄灸三種,溫和灸以燃燒的灸條,靠近受術者皮膚的一定高度,以感到舒快為宜,固定後連續熏灸;迴旋灸則於受術者皮膚上往復迴旋熏灸;雀啄灸就對準某一穴位,作麻雀啄食的一上一下擺動。一般艾灸穴位或病灶5至10分鐘至局部發紅即可,而溫熱度則以受術者的受熱能耐而定。」

注意安全 體熱不宜 

接受艾灸前,務必留意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加上療法涉及火種及燃燒物,過程亦要注意安全,葉醫師說:「如在家中自行艾灸,當然要小心燒傷及灼傷,尤其頭部、頭髮等看不見的部位,慎防燃點着的艾絨下墜,灼傷皮膚,大家或可借助艾灸座等工具輔助。而施灸時,燃點的艾會產生濃烈氣味,氣管敏感者或會感到不適,故適宜打開窗戶,保持空氣流通。至於針對體質方面,過飽、過勞、過飢、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不宜進行艾灸;患有熱性疾病者同樣不宜,而身發高熱、有瘡毒化膿者,更不可施灸。另外,施灸的密度更要因人因時因地調節,例如體弱者或天氣轉涼時可多灸,而地域方面,如北方寒涼地區可多灸,南方溫熱地帶則應少灸。否則可造成內熱、虛火上升、血熱血燥等症狀。施灸以後亦有機會出現口乾,可以多喝水補充水分。」

百會穴

人體陽氣最旺盛的穴位,艾灸此穴能夠提升人體陽氣。

位置:後髮際直上七吋。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目眩,鼻塞,脫肛,崩漏,子宮下垂等。

大椎穴

艾灸大椎穴可以提升人體陽氣和預防外感。

位置:第七頸椎棘突下。

主治:頭項竚痛、瘧疾,癲癇、盜汗、咳嗽等。

足三里穴

乃重要保健穴,能強化體質,健脾益胃。

位置:犢鼻穴下三吋,脛骨前峭外一橫指。

主治:胃痛、腹脹、嘔吐泄瀉、消化不良、水腫、腸癰、下肢痿痹、眩暈等。

湧泉穴

中醫謂腎主水、藏精、主骨,而湧泉則是腎經第一穴位,刺激此穴既能滋陰降火,又可壯骨強身。

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的凹陷處。

主治:昏厥、頭痛眩暈、舌乾咽腫、失音、小便不利、小兒驚風、瘧疾、中暑等。

Olivia

家居施行艾條灸法時,要加倍注意安全,以免灼傷身體。(設計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