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談日本:不同場合有不同需要

我年幼時看過一個女性生理用品廣告,其宣傳口號是:「不同場合有不同需要。」我是男性,不了解葫蘆裏賣甚麼藥,只是質疑:「真的有那麼多不同需要嗎?」

想說的不是女性生理用品,而是鞋子。我擁有九對運動鞋,純粹用來配襯服裝。有次看一個日本電視特輯,採訪一個家庭,一家四口,但鞋子的總數竟有四十多對,平均每人擁有超過十對。最意外的是鞋子多,跟配襯服裝無關。那家庭的長女練習彈琴時會穿底部較薄的鞋子,以便踏鋼琴上的延音用踏板;她去補習社時改穿沒有鞋帶的鞋子,以便脫鞋內進。

家庭中的媽媽擁有的鞋子主要是家務所需,清潔浴室時會穿專用膠鞋,防水並防滑,但設計跟一般雨天用膠鞋不同。在露台晾曬剛洗好的濕漉漉衣服時,會改穿底部開了許多排水洞的晾衫專用鞋。細微地分工,優點是迎合不同場合的不同需要,但有時候日本人分工過細,我嫌有點多此一舉。

不單是穿鞋方面,日本人在人事上也分工極細,我有次逛當地某大連鎖電器店,當詢問電玩遊戲軟件相關的問題時,即時換了位纏有「電玩遊戲科」臂帶的專門人員來解答我。

若然在日本向可愛的女店員搭訕及邀約吃飯,只怕會換一位纏有「職員約會科」臂帶的人員來為我安排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