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中拾遺:景品玩具的隱喻

趁過年大掃除,把家裏好好清潔一番,騰出空間擺放心愛的玩具,又在玩具店買回好些一直沒有時間或者餘錢購買的心頭好,當把它們擺在一起的時候,忽然,發覺多年前買下的,全部都是一些四肢能夠活動扭曲,甚至能夠變身組裝的玩具;另一邊廂呢,新歡卻大多是一些動作固定、四肢頭部均不能扭動的吸塑景品。不是我的口味改變了,而是整個大環境與時代的改變。

如今大部分流行漫畫或者電玩推出的玩具,已經不是那年代流行的那一種了。

在我成長的那個年代,大部分玩具都不止是擺設,而是可動可玩的東西,像《變形金剛》、《幻變奇兵》、《魔神英雄傳》、《聖鬥士星矢》以及一眾超合金萬能俠,如今呢?連高達都推出一些不必再拿着指甲鉗低頭砌就已經漂漂亮亮的製品了,還記得以往每買一盒《變形金剛》或者《超時空要塞》回來,我都會不看說明書,像玩扭計骰般,動動腦筋,訓練自己的頭腦,把玩具拆解變身,總覺得比較益智,也比較耐玩。

可是,如今的玩具,像我愛的《One Piece》或者《JoJo》,竟然是不能動的比能夠動的多了,雖然都很漂亮,可是,拆出來,擺在一起,除了很宅地給它們拍照放到部落格裏,還能做甚麼呢?已經不能配合劇情扭動四肢,一邊配音一邊打來打去了,怎不空虛?

也許,這已經是個擺設的時代了。不必實用,不必耐久細味,只要姿勢懾人,外形吸引便可。不必內容,外表便是內容。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