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狐狸物語:土壤問題

香港人談創意限於談,除武俠小說外,香港的電視和電影很少買小說版權,因為可以抄襲,或稱模仿。

抄襲者也許沾沾自喜,覺得東抄一點、西抄一點等於「創作」,甚至希望被抄襲的作品保持小眾欣賞,好讓抄襲不為人知。

香港教育從來不重視德育,本地創作陷入困境是惡果之一。戲劇公式用一百年,細節是抄襲小說或散文。將外地流行曲改幾個音符就變成廣東流行曲,把外國設計改頭換臉就是本地設計,照外國廣告用本地人重拍一次就是香港廣告……拿出這樣的作品原是丟臉的,但不少本地「創作」人認為收錢更重要,甚至不惜抄襲同行,反正天下文章一大抄。

這樣的創作環境難以栽培人才,撇開名利不談,創作要費盡心神,完成創作原是開心的,但發表後即有人「借用」,原創人除了沮喪之外,也許會問何必用腦創作呢?

創意工業並非政府投放金錢就有好作品的,政府不如將資源用在藝術教育之上,讓普羅大眾懂得欣賞不同層次創作的精妙之處。教育大眾尊重原創,就算無人揭發,抄襲都是錯的。

先有公平的環境才能培養人才,有人才方有好的作品。現於瘠土耕耘的人近乎是不求回報的施與者,有成果就有人順手牽羊當自己的,放棄創作比堅持下去容易。

關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