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這正正是市場對中國製造業前景的心態寫照。內地銳意去產能,官方採購經理指數(PMI)連續第六個月低於榮衰線,市場當然不感意外,但當局如何保持穩定的宏觀環境以讓去產能順利進行,則是市場能否回復信心的關鍵所在。

中國上月製造業PMI為四十九點四,環比下降零點三,並創下一二年八月以來新低。按各分項指數,官方的解讀主要離不開季節性因素,春節臨近,往往是工廠的淡季;其次則是部分企業主動減少產量和降低庫存;最後,歸根究柢還是由於國內外經濟增長持續放緩,需求總體偏弱。

數據雖差但不乏正面因素,消費品製造業PMI繼續做好,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亦處於擴張區間。而主要反映中小企狀況的財新中國製造業PMI,一月則報四十八點四,雖然已是連續第十一個月低於榮衰線,但亦較預期為佳,環比上升了零點二。當中,新訂單指數有明顯回升。市場解讀可能是經濟回穩的信號。

然而,內地製造業多年積聚的產能過剩問題,已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以鋼鐵企業為例,截至上月底,已公布去年業績的內地上市公司中,虧損率高達五成六,有盈利的企業利潤亦見大幅減少。同時,內地鋼鐵業不斷受到貿易夥伴指摘,不滿傾銷造成當地工人大量失業。日前,就傳出了中央提出三年內,再壓縮粗鋼產能一至一點五億噸的目標。

一向以來,內地去產能政策投鼠忌器,擔心造成大量失業。但近期已見轉口風,官方預計鋼鐵行業減產將造成四十萬人失業,計及上下游行業,受影響的工人恐將不計其數。可見當局已達成共識,不惜壯士斷臂,以免陷入高負債及通縮的惡性循環。正所謂大破才能大立,只有堅決去產能,才能避免大量的殭屍企業繼續存活,消耗寶貴的信貸資源,企業才有能力投資轉型。

當然,執行決定是政策成敗的關鍵,若因去產能而出現大量失業,導致社會不穩,引發政治危機,隨時會迫使當局走回頭路。幸好目前失業率處於安全水平,財政亦屬健康,可保證失業工人的溫飽,及為培訓轉型提供迴旋餘地。而為了達到風險可控,當局預料亦會避免一刀切在多個行業催谷去產能,造成失業問題全面惡化,另外亦會因應需要適時定向放水提振需求,為問題最終解決爭取時間。

可見,內地製造業在去產能的壓力下,短時間內肯定難有起色。而今年內地宏觀環境亦見惡化,資本外流問題愈演愈烈,國際大鱷更揚言押下重注沽空人民幣,令人民銀行全面放水備受掣肘,全球經濟更是風雨欲來。身處產能過剩行業的廠商也需做好準備,適時減債轉型,免在這場金融風暴中沒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