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股市互聯互通日益緊密,兩地監管制度的差異更形突出。早前爆發股權爭奪的內房企業萬科,在停牌逾半個月後,在港上市的H股率先在昨日復牌,而內地上市的A股則繼續停牌,除了顯示兩地對復牌要求有別之外,亦反映監管機構對本身的角色有不同認知,這些差異無可避免會影響市場運作。

內地市場人士指出,香港證監會的監管理念是效率優先,交易為最重要,即使訊息存在不確定,只要做足風險提示,買賣權利可交回投資者。內地證監則認為,須在充分及完整的資訊披露下,才可恢復交易,因而出現AH股不同步復牌的結果。

事實上,根據深交所及中證監規定,當涉及重大資產重組,停牌日起計的三十個自然日屆滿前,相關公司須召開董事會會議審議並披露有關訊息,才可申請復牌。內地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股價敏感消息,要求得更為具體,表面上對投資者保護更周到,其實亦可視為內地股民太熱衷甚至盲炒消息之故。

萬科H股復牌後大跌近一成,在成交額榜則排第二,反映了投資者的最新看法。很明顯,在A股停賽下,內地股民只能隔岸觀火,不能買賣。A股市場向來熱衷資產重組等題材,更別提股權爭奪戰這種超級概念,在價值判斷上肯定與港股投資者大相逕庭。無論如何,盡快復牌有利減少股價面臨的變數,才能合理反應市場的價值判斷。

香港復牌制度着實較貼近市場,而內地復牌規範多多,一定程度上更有可能被濫用。在去年中發生的A股股災,當時曾有大批公司主動申請停牌暫避大洗倉,當中近六成公司給出的理由就是籌劃或擬籌劃重大資產重組,最後不了了之的為數不少。

本來滬港通可讓內地市場與國際接軌,開通之前,市場已預料到兩地投資者價值取向不同,在設計上把內地散戶排除在外,需要五十萬元人民幣資金才能參與,反映監管機制差異的風險,而港股亦確實經常隨着內地新監管機制推出,而出現大幅波動。

內地今年起實施熔斷機制,隨即引發A股跌至停市,亦引發本港市場洗倉潮。去年中內地為救市推出的一連串限制沽售措施,亦讓本港承擔了對沖角色,淪為基金的提款機。中港股市存在不少差異,尤其是內地監管機構在市況逆轉時,更會選擇重回干預的老路,可見兩地磨合並非易事。

本港監管向以體現市場經濟特色,投資者責任自負。當內地資本市場逐漸開放,深港通亦如箭在弦,中港機制磨合更形迫切。內地如仍以金融穩定作護身符,定出種種規條,那麼兩地的互聯互通不單容易造成市場波動,恐怕連市場定價功能亦容易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