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投資市場對資金的渴求猶如無底洞,催生花樣百出的融資渠道或平台,在今年中股災爆發前,透過場外配資炒股近乎瘋狂,結果闖出大禍,現在基本已被禁止。不過,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保險公司作為融資渠道的另一種模式已登上前台,為上市公司股權爭奪提供彈藥。

近日,在中港以A+H股上市的萬科企業,爆發股權爭奪戰,被視為發起敵意收購的一方,用來掃貨的彈藥,便帶有保險資金的影子。但論規模,今次應只屬冰山一角,整個市場的實際情況,相信要比眼前所見的大得多,難怪中國保監會正副主席,在同一日齊齊發出風險警示,因為保險資金有別於一般投資資金,如沒有相應風險管理,後果非常嚴重。

中保監主席項俊波直言,保險業需要防範五大類風險,包括股票市場波動風險、巨災風險、聲譽風險、金融業交叉感染風險,以及資產期限錯配風險等。至於副主席陳文輝講得更直接,批評少數保險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把保險公司當作「融資平台」,大舉掃入上市公司股票,帶來集中度及流動性風險。兩位保險業監管大員的講話,前後呼應,所為何事已呼之欲出。

全球各地的保險公司,出售不同類型的保險產品從中收取保費,由於一般不會即時需要履行賠償責任,在收錢與找數之間往往存在一段時間差距,期間為保險公司提供一筆流動資金用於投資。一般來說投資所得,可作為日後向客戶分紅的資金來源,又或充實用於履行賠償責任的資金池,如果還有剩便是保險公司的盈利。

事實上,這條賺錢方程式,正是股神巴菲特的成功要訣。巴菲特投資了得人所共知,否則不會被捧為神,但無論選股怎樣精準,如果無錢用來投資,一切只屬空談。股神除了眼光獨到之外,能夠從旗下保險公司獲得源源不絕的投資資金,看來更重要。

不過,凡事不能只看表面,保險公司有別於一般的金融投資公司,保險性質是為客戶轉移風險甚至承擔風險,投資賺錢主要是增強處理風險的能力,背後的風險管理應該十分嚴格,對償付能力及客戶索償的機會率,要精準計算,並以此來制訂投資策略。可是,內地近日頻頻出現保險資金在股市大舉入貨來看,一些保險公司似乎並非以經營保險的要求行事。

換個角度來看,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監管機構往往後知後覺,現在才明令禁止的,其實已是市場上普遍存在的行為。中保監官員口中所說的風險,正正就是目前一些保險資金大舉入市買股票可能觸及的風險,若然風險管理不善,後果並非只是投資損手那麼簡單,有可能引爆風險擴散的骨牌效應,更加嚴重時或會變成一場金融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