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積極推動滬、深兩地股市分層,上海證券交易所亦步亦趨籌備推出戰略新興板,吸引未有盈利能力但具一定規模的科網企業落戶上海,擺明抗衡深圳。設立不同「板塊」的目的,在於拓闊企業的融資渠道,各板理論上是互補關係,但實際是功能及對象相互重疊,兩大交易所隨時出現惡性競爭。

中央日前進一步確定完善股票及債券等多層次資本市場,優化金融結構及拓展直接融資,以減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及槓桿,措施包括確立上交所新增戰略新興板,支持創新企業融資,推動特殊股權結構的企業在境內上市。此舉無疑有利吸引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回歸,的確,中資企業在美掛牌後「水土不服」屢見不鮮,逾三十隻中概股已公布私有化,最近宣布退市的奇虎360,市傳其有意登陸戰略新興板。

重回A股上市的優勢在於中國投資者熟悉企業業務及文化,加上內地科網股平均市盈率逾二百倍,而美國中概股只有十餘倍,股價爆發力差天共地。由於戰略新興板早已定位非傳統證券市場,支持未有盈利,但已有一定規模的新興及創新產業上市集資,即介乎主板及上海股交中心科創板,而科創板專注中小微科網企業,不排除戰略新興板日後吸引成熟的科創板公司轉板。

上海資本市場各有分工,卻很大程度與深圳重疊。深圳創業板被視為戰略新興板的競爭對手,但前者設有盈利、收入、淨資產及股本等門檻,對科網企業而言,條件相當「辣」,但實力不足者其實可轉叩新三板。由於該板上市條件寬鬆,目前已有逾七千間企業排隊。至於實力相當,卻不足以在主板上市的企業則可選擇中小板。總之深圳證券市場各適其適,新三板最近公布再分基礎及創新兩級別,叫人更眼花繚亂。

深圳積極求量,盡可能都讓企業有機會掛牌,新三板每月掛牌企業數目逾二百間,但據悉已掛牌的逾四千間企業當中,不足一半能夠成功融資,部分企業考慮轉投滬創科板的懷抱。

此外,大部分科網股上市前均有多輪集資,原始股東都希望借公司上市時賣股套現,證券市場成為風險投資退出的渠道,證交所及監管機構在審批上市申請時更應把好關,否則投資者隨時接火棒。

滬、深證交所已磨拳擦掌,未來在競爭科技創新企業方面愈演愈烈。即使科網企業未有盈利能力,但只要具改變世界的前景,同樣獲得投資者及交易所的青睞,不難相信深圳對戰略新興板的對象虎視眈眈。也由於這批企業具一定「議價能力」,兩間證交所在爭生意的同時,企業訊息披露、股東保障及退市制度等要求隨時愈鬥愈寬鬆,長遠對小投資者未必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