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早在10多年前已推出並定期修訂「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以推廣智慧城市概念,令市民可在一個真正的知識型及可持續發展城市中享受「智優生活」,就如為每名市民提供數碼身份證書,並構建平台以更有效地推動電子健康紀錄、簽署電子支票等服務。

放眼亞洲,不少城市及國家早已定下計劃,逐步實踐成為智慧城市,現時略見成效,大可作為香港的借鏡。以新加坡為例,千禧年代當地政府公布名為Intelligent Nation 2015 (iN2015)的10年計劃,當中所提及覆蓋全城的寬頻網絡,以連繫街道上的攝錄機和天氣感測器,99%的市民可享受超高速的上網速度,完備的網絡降低政府在管理上的成本,同時為市民帶來方便。

南韓的智慧城市松島,則在發展與環保之間取得良好平衡─松島的道路與建築物在興建時已嵌入感測器,方便收集城市上的實時數據,並持續將資料傳送到中央控制中樞,以整合及分析各區電力需求、道路交通狀況、以及室外和室內溫度等。例如當街道上的攝錄機發現路上行人不多,便會將街燈調暗,反之當人潮熙攘時,則把街燈調亮。透過科技把建築物連繫起來,能減少30%能源消耗。

外國經驗可堪借鏡

以上各地的例子,說明科技既能為民眾建立舒適和穩定的居住環境,為大眾打開通往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方便之門。

說回香港的情況,我們具備「地利」和「人和」的發展條件,為成為智慧城市,奠下良好基礎。在人力資源方面,本地的科技專才熟悉當前先進技術和標準發展,且具備相關的科技研發能力;香港整體具備發展智慧城市的核心元素,包括先進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基建,以及發展相當蓬勃及領先全球的無線網絡。

一切一切,都為香港晉升為智慧城市作好萬全準備,之前所欠缺的,或許是政府政策全力支援這陣東風。

正當亞洲各個城市正實踐智慧城市的理念,先天條件優厚的香港,更不應甘於後人。一個全面的智慧城市需前瞻的想法和計劃,政府在這裏的角色,就是擔任領軍,制訂全盤政策,加快我們邁向智慧城市的步伐。

資訊科技界期望創新及科技局日後能參考各地智慧城市的成功例子,邀請跨國科技企業分享在外地實現智慧城市的經驗,同時與本地一眾中小企共同努力,齊心建立「智慧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