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進入尾聲,是時候檢討得失,雖然港股表現乏善可陳,卻在環球金融市場一片動盪中,重奪失落多時的新股集資一哥寶座,得此成績,運氣真的不可缺。在年中爆發中港股災前,剛好有較多大型中資企業趕上市,研究機構埋單計數,全年集資額高達二千六百億元,超越紐交所及納斯達克市場。

去年香港因失落阿里上市,同一時間輸掉新股集資第一的爭奪戰,今次應可視為一洗頹風。可惜,今年下半年中港股市雙雙高台跳水,重挫投資市場氣氛,跨國基金的態度明顯較以往審慎,近期新股招股氣氛早已大不如前,明年要維持較高的集資金額甚至超越今年,難度勢必大增。

其實,集資額講到底只是虛名,最重要是天時、地利、人和配合。下半年港股氣氛急轉直下,市場對新股的熱情大不如前,認購反應普遍由熱轉冷,不少新股因為投資者反應欠佳,公開認購屢屢遇冷場;更甚者是不少新股,因為公開招股部分認購不足,最終要動用國際配售部分填補,才能順利掛牌上市。

近年新股質素參差一直為市場人士關注,今年更矚目的是部分以全配售方式上市的創業板股份,掛牌後即出現狂升暴瀉,雖然監管機構已表示將檢討上市規則,但明顯予人後知後覺的印象,上市為啤殼的質疑更加不脛而走。

此外,即使是上市門檻相對較高的主板股份,年初至今,過半新股亦已經集體潛水,失守招股價,究竟是市場環境使然,抑或有其他原因?投資者不免心存疑問!因此,監管機構在把關時,有必要釋除投資者的疑慮,否則港股的整體質素恐怕將毫無寸進。

港股今年真的是虎頭蛇尾,滬港通則雷聲大雨點小,外資基金冷對待,散戶參與不足,除了「大時代」短暫風光之外,每日均有大量閒置額度未被採用,滬港通擴容及深港通開通,迫切性並沒有想像般大。在衍生工具市場,一樣出現盛極而衰的走向,發行商與投資者均面對僧多粥少的困局,難怪陸續有輪商退場。

今年人民幣終於成功被納入IMF的特別提款權,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短期內可以看到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與世界接軌,同時也意味着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差距無可避免進一步拉近,競爭將更激烈。

香港新股市場近年全面北望,依賴單一的市場發展戰略,推進國際化的計劃被投閒置散,無異於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內,對港股未來發展與平衡地區風險,將有不利影響。經歷滬港通交投普遍淡靜,年中A股股災及其後的救市亂象,投資者上了昂貴一課。展望明年,外資對中國概念仍有戒心,內地新股上市亦將提速,港股要保持新股集資一哥地位,面對艱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