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積極打造財富管理中心,資產規模不斷上升,除了吸引基金公司來港落戶之外,如何把產品賣遍全球同樣重要,這方面看來未與時並進。金發局一口氣發出三份推動香港資產管理業務的報告,包括基金分銷、私募基金稅務豁免,以及為私募基金另訂法律架構,顯然意有所指。

當中,有關零售基金分銷中心的報告,概述把香港發展為亞太區領先基金分銷中心的目標,檢視現行的分銷狀況,本地和海外市場發展,並提出多項建議,例如建立更多元的分銷平台,提供更多有關合適性規定的指引。

金融市場已經全球化,競爭異常激烈,各地都在爭做財富管理中心。香港背靠內地,「一帶一路」及人民幣國際化,相信可為基金業帶來新機遇。內地鼓勵資金走出去,香港被視為「金融中轉站」,對鞏固本港財富管理中心具天時地利。

此外,洽商多年的中港基金互認,首批產品推出在即,香港可乘勢引入內地基金產品,也可為本港基金開拓內地市場。不過,當工廠愈做愈大,產品銷售甚至出口,渠道又是否暢通?

據金發局資料,本港基金分銷渠道較單一,集中於銀行,比重達七成八。這種安排有其歷史原因,可是現時基金業規模比以往大得多,銷售渠道變化卻不算大,難怪會令一些客戶感覺選擇有限,收費也相對較高。其實,擴大銷售渠道不等於分薄原有的生意,只要把市場做大將是多贏。

事實上,內地互聯網金融一日千里,展示的發展方向可供借鏡,例如投資者買賣基金毋須直接由銀行經手,投資金額多少不拘,吸引眾多原本無緣買賣基金的人參與,甚至創出基金規模極速壯大的神話。當然,內地市場不乏對互網金融「野蠻生長」的批評,合規工作亦有不完善的地方,卻不能抹殺箇中的創新性。

本港監管機構亦非原地踏步,早前傳出港交所研究建立基金銷售平台,讓股票經紀參與基金分銷。其實,多元化的分銷平台遠不止於此,環顧世界各地推動基金銷售的創意有很多,成功例子不少,至於是否適合香港,大可從長計議,前提是需要更多創新。

網上銷售尤其是利用移動互聯網是大勢所趨,但追求方便的同時,不能以犧牲審慎監管為代價。一場金融海嘯,雷曼迷債爆煲令很多投資者損失慘重,教訓極深刻,監管機構其後引入嚴格銷售指引及風險評估。如何在監管與市場之間取得平衡,還須各方集思廣益。

另外,涉及較為複雜的產品,亦須專業人士向客戶講解,技術上可在網上做到,相關人才卻甚為缺乏,與獨立理財規劃在本港未成氣候有莫大關係。可見,香港要成為全方位的財富管理中心,仍要面對很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