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結後,踏入十月錢多貨少的股票基金,炒美國加息預期降溫,對股票的風險胃納一百八十度轉變,不過好景不常,衝完一輪,內地經濟增長失速形勢未變,明年經濟增長目標可能再度調低,餓股基金補完一輪倉貨,港股又再回到塘水滾塘魚的半死不活狀態。

內銀業績低增長或已成新常態,且不良貸款「雙升」趨勢持續。(資料圖片)

上周港股走勢明顯轉弱,僅周二有26點進帳,其餘日日跌,連埋周五179點跌幅,全星期累跌511點,收22,640點,10日及20日線雙雙失守,尚幸月初的急升,整個十月埋單計數,恒指還有1,794點進帳,升幅8.6%。

五中全會落幕,重新制訂人口政策,果然唔再係樓梯響咁簡單。人口紅利推動製造業,造就過去三十年世界工廠的輝煌歷史,隨住高齡人口所佔比例逐年向上,對政府養老、醫療開支及產業提升帶來的長遠壓力,中國開放生育政策已是刻不容緩。

乳業股高開低收

一三年底單獨二孩政策收效唔大,全國合資格夫婦僅5%申請多生,無疑是全面放寬的主因,但多年經濟高速增長,大幅城市化,養育小孩成本高昂,不得不提,現在處於生育年齡的夫婦,大都是一孩政策期間出生,假設夫婦之中,要一個全職照顧家庭,其中一個工作養家,要支持四位高堂,又要生兩個孩子的話,財政壓力唔細,並非政府叫你生就生,恐怕要激勵城市人生育,政府長遠可能要學西方社會,提供一些教育及直接財政支援方可。

姑勿論點,無消息落鑊的港股,政策總算帶來一點漣漪,消息醞釀期間,已經偷步的乳業及奶粉股,像合生元(01112)、雅士利(01230)、輝山(06863)及蒙牛(02319)等,上周五裂口高開後,大都貼近即市低位收,可見趁消息出貨者不少。

最威水都算係不見經傳的中國兒童護理(01259),一升就四成,收報1.05元升0.3元,貼近高位收,全日約3億股成交,相當於主要股東以外,4.7億股街貨的六成二即日在魚缸碌咗一轉。睇番上半年,兒童護理營業額跌兩成一,純利卻大跌七成三至3,077萬元人仔,二孩政策即使行得通,都至少要等母親十月懷胎,炒得太癲都係要小心為上。

以前,史提芬鍾意投資銀行股,始終有「百業之母」之稱,經濟發展舉足輕重之外,也較少受單一產業景氣盛衰之風險。一場金融海嘯爆發,銀行業的境況可謂一百八十度轉變。

環球銀行唔單止面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傳統融資賺取息差的生意,風險與回報可謂今時唔同往日,進入漫長的去槓桿年代,各國央行肆意減息甚至長期零息政策,長短期債券孳息變得扁平;再者,銀行被妖魔化,發達國對銀行監管不斷收緊,歐美政府不斷發出天價罰單,巴塞爾協定三涉及的更高資本要求,銀行股由從前的基金至愛,到今日淪為股市中燙手山芋,可能係最多香港人捧過場的滙控(00005)股東,大抵都有同樣的體會。

德國銀行業一哥德意志銀行,近年生意處處碰壁,上周宣布年底前裁減九千員工,撤出十個國家業務,另1.7萬員工冀能在縮減跨國版圖中剔離。德銀、滙控等可是最佳例子,全球大型銀行面對監管成本不斷上升,同時受環球經濟不景氣持續所打擊,從上世紀不斷併購以拓展跨國版圖為榮,到今日被迫走上回頭路,把業務資源「合體」瘦身。

內銀股弱勢難改

見過他們上世紀最輝煌日子的,甚感唏噓,今次德銀大刀闊斧減磅,還會停派一五、一六年派息,是自一九五二年二戰後重組業務停派以來首次。到底跨國銀行最壞的時候是否過去?在下實在唔敢亂下定論,全球經濟低迷兼零息環境有迹象有排拖,短期真係冇重新睇好佢哋的理由。

講開銀行,內銀第三季業績已先後曝光,雖然低增長甚至輕微倒退已成新常態,但最後條大數(股東應佔溢利)唔跌,亦不代表係業績漂亮,尤其不良貸款比率及餘額「雙升」的情況未止,像龍頭工行(01398)不良貸款及不良貸款比率第三季分別升38%及0.31個百分點,去到1,714億元人仔及1.44%,期內貸款減值按年勁增1.34倍至193億元人仔。

君可見,今浪大市死貓彈,恒指衰極都掂一掂七月八日大股災的即市低位,四大行未到位卻已經被率先畀基金質番轉頭,睇情形內地經濟放緩的轉角位一日未見,令「雙升」趨勢停止之前,內銀股要翻生並唔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