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商品市場踏入漫漫熊途,以油價為例,早已從高位腰斬一段時間,至今不但未見好轉迹象,華爾街大行更警告大冧價遠未結束。商品價格明顯正經歷泡沫爆破的過程,過去幾年湧入市場的熱錢正大舉撤退,加速去槓桿;而很多能源及商品企業在泡沫高峰時期大規模舉債,投入巨資擴充產能,現在隨時連還債也無能力,系統性風險驟增。這場商品大風暴遠未完結,甚至有可能變本加厲。

事實上,商品價格仍在加速下挫,彭博商品指數自六月底以來已下跌百分之十五,將創下○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的三個月跌幅。華爾街大行花旗認為商品價格恐怕仍未見底,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亦預計市場將進一步下跌。

商品市場動盪不已,原因離不開三大結構性因素:一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增長模式轉變;二是美元長期升值的趨勢;三是過去十年過度投資所造成的供過於求。

過去十幾年,得益於中國大興土木帶來的強勁需求,造就商品超級大牛市,內地○九年的四萬億刺激經濟計劃更是火上添油。但時移世易,中國經濟正加速放緩,在全球經濟的份額又比以往高,令商品市場突然失去大靠山。昨日公布的九月份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創下六年半低位,更添經濟硬着陸的風險。

不過,更為不利的是供應過剩。過去十年商品超級大牛市誘使企業大量投資,而美國量寬製造的超低成本資金,則為過度投資推波助瀾,加上開採技術的進步令生產成本下降,供應過剩問題進一步惡化。如果說以往還可以憧憬中國有無限的需求,現在經濟神話顯然已破滅,市場隨之逆轉。

除了上述三大原因外,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因素。金融海嘯後各國推出的量寬措施,令市場充斥着大量熱錢追逐有限的資產,監管機構收緊對投資銀行的資本要求和禁止自營炒作,以往的主要市場莊家從此消失,導致投機者更多選擇槓桿交易或利用衍生工具,造成市場更易大起大落。

現時商品市場跌跌不休,交易商及資源企業的日子甚艱難,之前過度擴充的商品企業,現在紛紛減少投資、裁員、關閉礦場及出售產業集資。近日更有龍頭企業遭投資者加碼打賭無力還債,信用違約掉期價格暴漲至兩年多高位,甚至有所謂「商品界雷曼」的爆煲時刻來臨。

平心而論,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五成,對原材料的需求自然大減。商品市場必須適應新形勢,不能再把全部希望寄託在中國身上,商品企業必須盡早作出調節,一味增產只怕令供過於求進一步惡化。無論如何,商品市場在重新起步以前,還得先捱過去槓桿及去產能的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