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中資股成為基金的「寵兒」,主要是看好內地經濟高增長、金融及國企改革開放等。然而,近期股、匯風暴後,中國彷彿走回頭路,中央於股市只准買貨、不准做淡的舉措,已嚇怕外資,窒礙A股市場開放,國企改革步伐也受到影響,而人民幣突然貶值、中國經濟「硬着陸」等憂慮。加上聯儲局九月決定不加息同時,更表示關注中國經濟狀況,加速資金進一步逃離中國及新興市場,原本擬透過「一帶一路」輸出過剩產能的如意算盤亦打不響,令人憂慮中央已黔驢技窮,中國會否出現信心危機?投資者一直信奉的「中國神話」又會否瀕臨破滅?專家為你分析。

市場憂慮中國經濟會否「硬着陸」。

麥嘉華:「保五」算幸運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麥嘉華坦言,對中國經濟放緩感到憂慮,尤其中國信貸增長急速,緊隨着會有更多問題出現。又認為目前中國官方公布的經濟增長(GDP)存在水分,估計現時中國實際GDP只有1至4%,認為內地未來經濟增長必定放緩,可以「保五」已是非常幸運。

他預料,中國長遠經濟增長將放緩至4至5%,但是仍有增長動力,中國製造業仍然可保持強勁競爭力。

竑策投資顧問財富管理董事陳寶明估計,內地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約在6.5至6.8%,今年勢難完成「保七」目標。對於內地金融市場失效,惟有寄望歐美經濟復甦能夠帶動中國的出口。不過當中的穩憂不少,當中歐洲經濟上升動力疲弱,加上要處理大量難民湧入,可謂雪上加霜。

「基金教父」雷賢達指出,內地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持續上升,單靠中央維持流動性來壓着債務上升的問題不能持久。而人民幣貶值和美國一旦加息,有機會令中國企業借外國債負擔突然增加,這些對實體經濟影響會更大。

黃元山:勿過分悲觀

中大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客座講師黃元山不認同,中國金融改革已觸瞧,只是部分改革或會「行三步、退兩步」。市場不應誇大中國減少依賴債務出現的陣痛,改革能否成功仍要視乎未來中國的減債速度,以及釋放國企的生產力。他強調現時市場對中國是過分悲觀,認為中國不會出現如九七年泰國、八十年代日本及○八年美國的系統性風險,且市場已反映了最差預期,不宜低估中國成功脫險的機會。

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預測,內地第三及第四季GDP增長6.8%,上半年減息降準後資金都已投入股市,料下半年資金開始流入實體經濟,對投資、出口及製造業等都有支持,又預計內地在未來兩至三周內或再有降準行動,但下半年金融業對GDP的貢獻會有所減少,所以對第三季及第四季的GDP增長預測只有6.8%,不過相信內地經濟未有「硬着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