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匯改十周年之際,人行於八月十一日再出其不意地調整人民幣中間價報價機制。新機制參考上日人幣現貨收市價,收窄以往以人行制定的中間價與現貨價的差距。雖然人民幣不存在大幅度貶值的基礎,然而在經歷A股股災後人心虛怯,投資者反應過度屬情理之中。

去年初,人民幣曾輕微貶值約3%,人行並把人民幣兌美元每日匯率浮動幅度,擴大至中間價報價的2%,早已給市場明確訊息,就是不會再單邊升值,而是進入雙向波動時代。自七月A股暴瀉以來,以市場主導的人幣現貨收市價,每日均較由人行主導的中間價貶值約1.5%,顯示中間價與市場匯率有明顯落差。

對處於結構調整期,仍在找尋新增長亮點的中國經濟來說,短中期的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然而在過去一段時間,歐洲、日本量寬樂此不疲,人幣匯率卻很大程度上盯着美元,對所有非美元貨幣升值。人民幣貿易加權指數在去年八月至今年七月累計上升約14%,人民幣偏強與內地實體經濟偏淡的反差愈來愈大,矛盾累積漸深。

人民幣國際化正穩步進行,當中市場最關注的是人幣能否於今年躋身IMF特別提款權(SDR)的貨幣籃子,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早前IMF有報告指出,人行制訂的中間價與市場匯價有明顯偏差,因此不能以此中間價作為SDR的參考價。新機制一改人行制定中間價的角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將更依賴市場力量來決定,回應了IMF希望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要求,為晉身SDR掃除一大障礙。

貨幣政策添靈活性

另一方面,在普遍預期歐日量寬方興未艾之際,美國卻可能於年內加息,美元強勢可望持續,人民幣盯着美元走強明顯不合時宜。內地通脹低迷,實際利率相對偏高,新機制增強了人民幣匯率的彈性,讓決策者於傳統的減息、降準等工具外,於貨幣政策上有更大靈活性。

新機制實施後,在岸人民幣最多貶值4%、離岸人民幣一度貶值6%,相對於近年歐元、日圓的表現,貶值幅度其實不大,卻引起市場恐慌,相信人行始料不及。當中很大原因是自○五年匯改起,市場抱着強烈的單邊升值預期。

今年四月過後金融市場波譎雲詭,短短數個月,投資情緒由極度樂觀變成極度悲觀,部分投資者甘願向銀行付手續費,也希望提早贖回人幣定期存款,雖然有點反應過敏,卻是情理之中。短期內,市場對人民幣的悲觀情緒,可能會令匯價稍為受壓,但磨合期過後,龐大的外匯儲備及貿易順差,會為人民幣匯價帶來有力支持。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