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梁振英撰文,闡釋政府要「適度有為」,面對國際及周邊地區競爭,香港有需要摒棄過時的「積極不干預」思維,適度有為地引導和配合企業。言論引來評論,指香港是否放棄自由市場及過往一直奉行的積極不干預政策。

筆者認同特首的看法,過去十多年,香港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與競爭對手新加坡比較,後者年均GDP增長率約6%,香港的年均增長只逾4%,長期跑輸。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政府不能再墨守成規,自我沉醉於昔日光輝。近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均以主權基金方式投資各地項目,取得成績,當中新加坡政府在推動國內的經濟、房屋供應,以至提供就業崗位方面均長期扮演主導角色,獲得國民認同。

現今國際形勢急劇變化,本港作為一個特區而且是相對細小的經濟體,因應局勢變化而採取適當應對措施是合理的,還記得九七年國際對沖基金衝擊亞洲貨幣,港府動用外匯基金擊退大鱷經典一役,積極不干預不代表自縛手腳,任憑宰割!

平息怨氣 幫助上車

本港土地資源短缺,政府在政策上從來對於房屋供應及滿足住屋需求,絕不是放任的讓自由市場的供求力量運作,而是長期絕對干預。首先,土地供應來源自政府,把土地規劃作可供出售的住宅、商業、工業等用途是政府的工作,按市場需求訂定每年可讓私人發展的土地賣地計劃,換句話說,市場上的年度新增私人住宅供應由政府主導,經由私人發展商買地後建成住宅應市。

公營房屋方面,更加非由政府直接提供不可,具有福利性質的公共房屋由房屋部門負責興建和管理,以低廉租金出租予有需要的合資格人士,為負擔不起私人市場租金者,提供住宿的安全網。

近年私樓樓價因某些原因令需求上升而短期樓價被推高,但港府增加供應需一段時間始見效,作為快速可執行的干預樓市措施,港府實施需求管理措施,比如各類印花稅以及收緊銀行按揭等,藉以把來自投資者那部分需求排擠出市場外。另推出居屋等資助首次置業人士上車,刺激需求,對平息社會上未能上車人士的怨氣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