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由政府派發的「糖果」─第五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04228)上周正式出爐,本周三最後召集,市民仍有足夠時間趕搭尾班車。而iBond雖被認為是近乎零風險的抗通脹工具,但投資向來不可人云亦云,已認購或準備認購的你,是否確認有足夠的投資知識?不妨按以下checklist檢視一下。

iBond本周三截止認購,投資者不妨檢視一下對這項產品是否有足夠認識。

黃惠儀建議市民毋須以大額孖展認購iBond。

1. 孖展落重注嘥彈藥

決定你所獲發的iBond數量,要看該年的認購人數和人均認購額。除了首批認購人數只15萬,令獲批手數較多外,第二、三、四批的認購人數為33萬,52萬和49萬,每人最多獲發兩至四手。由於美國加息步伐緩慢、香港銀行存息近乎零,以及中港股市早前大瀉嚇窒散戶,均令市民踴躍認購今批iBond。

循環分配 兩手就夠

康宏理財助理聯席董事黃惠儀指,港府發行iBond的目的是希望減輕通脹對港人的影響,所以會先盡量向所有合資格的申請人分配至少一手iBond(每手1萬元),而認購的數量對中籤的成數影響不大,建議市民應找親朋戚友一同認購,才能提高中籤率。她料今年認購人數會與上兩年相若,即100萬手iBond分配給約50萬人,每人預計獲一至兩手,故用孖展下重注用途不大。

而iBond是以循環分配機制作分配準則,首先分配予認購一手或以上投資者,餘下再分配予認購兩手或以上投資者,如此類推,直至股份不足以分配給所有投資者時,便抽籤分配剩餘的。由於認購人數眾多,加上運用上述的機制,故毋須申請大額孖展來認購。若想抽得兩手,只需以現金或孖展抽兩手或數手便夠。

2. 浮息機制回報較高

iBond是用浮動利息機制,傳統定息債券是用已鎖定的票面息率(Coupon Rate)為基礎,前者提供較高的息率。她指,第四批iBond(04222)預期每年息率為3至4%,比十年期美國政府債券的孳息率約2.26%為高。

iBond的利息會根據本港最近六個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變動的平均值計算,利息會每半年派發一次,並設1%為最低息率。而其100%的本金在到期日償還,其時不會按通脹調整。當然,浮息以及定息債均要承受利率風險,在投資年期內上升,息口走勢以至資金走向均會影響債價。

3. 長揸或即沽睇市況

何時沽售至划算?黃惠儀認為,每個客戶承受風險的能力不同,較保守的希望穩定地收利息,他們適合長期持有iBond。相反,若較關注整體投資組合的回報率,其會留意市場消息並隨時作相應的沽售決定。

翻查資料,四批iBond的首日掛牌的債價升幅分別為6.70%、5.00%、3.15%及5.15%,即一手首天回報由315元至670元不等。而持有三年至到期,首批及次批的總回報為13.58%及12.43%,即每年回報約4厘,跟首日掛牌即沽相若;以去年出爐的第四批(04222)為例,一年連息口及債價回報約7%,跟首日5.15%回報相比,持貨一年也不見得特別吸引。

4. 銀行券商各有優惠

市民可從配售銀行、證券行或香港結算公司認購,以前兩者較普及。她指,銀行和券商的競爭激烈,故大都願意在無利潤下幫客戶免費認購iBond,免收認購費、轉倉費、手續費、保管費等,但須向香港結算公司繳付辦理申請費用的0.15%。另部分券商以零息孖展吸客,銀行則以退票高息存款搶客。

對比兩交易平台報價

在沽出時,投資者要注意銀行使用場外交易(OTC)市場,報價由銀行開出;券商則使用港交所交易平台,報價較透明,但兩平台價差不大。透過銀行買入,可於八月七日起透過OTC沽出;透過港交所平台則可於八月十日起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