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去年錯失阿里巴巴這宗大生意,但幸好年底有多家大型內地企業上市,令香港在去年能登上全球新股集資榜的第二位。目前,在港上市的公司,中資企業為數不少,惟隨着內地去年重啟IPO及新三板開放,更多內企選擇在A股上市,面對內地市場的步步進逼,港交所如何能在現有優勢上作出改革,吸引更多大型企業來港,保持香港國際集資市場地位,實在刻不容緩。

去年史上最大規模IPO阿里巴巴,最終棄港赴美,令港交所一度跌出全球集資榜三甲,但有多家大型內企趕在年底上市,最終仍能登上集資榜第二位。有會計師行預期,今年本港會有一百二十隻新股IPO,集資不少於二千四百億元,至於能與香港爭逐榜首寶座,相信是內地股市,該會計師行估計深滬股市今年有三百五十至四百隻IPO,集資二千二百五十至二千五百億元人民幣。

由一二年十月開始,中證監曾暫停所有IPO申請審批,不少內企選擇來港招股集資,令港交所新上市公司的中資股比重增加,去年在港上市新股近九成是來自內地,中資股集資所佔比重已由一○年的百分之三十一點一升至去年的百分之八十六點五,可見內企已成為香港IPO的主流。

惟去年中證監已重啟IPO,港交所不再是內企的唯一選擇,同時新三板的開放,令企業上創業板之外有更多選擇,進一步對港交所構成威脅。此外,內地新股註冊制改革正如火如荼,至於證券法修訂草案中,亦提出尚未有盈利的企業也可上市,可見內地為吸引更多公司在滬深市場掛牌,改革顯得相當積極進取。

過去美國市場一度成為中資科網概念股爭相選擇的上市地點,但在「股離鄉賤」下,估值往往被低估,未能發揮上市融資功效,故不少中資企業已選擇撤離,由年初到現在,已有多達二十三家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提出私有化,謀求從美國退市。

香港作為國際資本市場,在港上市可引入國際投資者,有助提升公司在國際間的知名度,同時藉香港這個平台進行國際併購亦較便利,對這些曾遠赴美國上市的企業而言,應是回流首選,但目前已順利回流的股份寧揀A股,可見在中證監及內地交易所積極改革及推動下,對內企而言,在A股或深圳創業板上市較在港上市更吸引。

現時港交所的IPO客源,仍以北望為主,但面對內地積極改革,內企選擇在滬深上市的意欲大增,在此消彼長下,將削弱香港作為國際集資市場的地位,惟目前港交所就爭議性較大的同股不同權制度,仍未有共識,令不少創新科企卻步,因此港交所應盡快在改革與保障投資者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否則在原地踏步下,競爭力只會進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