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股市瘋牛難止,市場傳出根據北京及上海的實地考察,發現部分股市獲利資金開始轉戰樓市,當中不乏斥資數千萬元人民幣,一次過狂掃二、三十個單位的大手筆。中國人賭性強,炒完股再炒樓,結合上月內地新增貸款大幅低於預期,企業短期貸款佔比急跌等,流動性寬鬆輕鬆谷起了資產價格,實體經濟卻未見明顯受惠,人行行長周小川曾說過的「資金流入股市也是支持實體經濟」的救市邏輯,恐怕最終事與願違。更為悲觀的分析則指,中國實際已墮入「流動性陷阱」。

股市和樓市素有翹翹板效應,惟在這一輪A股狂牛中,樓市也成受惠者。年初至今,合計已最少有四十七家內地房企公布A股或港股配股方案,融資額逾千億元人民幣,在美元債難發、銀行仍嚴控房地產開發貸款下,股市升溫為內房股籌集資金解了燃眉之急。近期深圳、北京等一線城市重現「日光盤」,據中介所言,五月開始,有七成是入市較早並賺得盆滿缽滿的投資客,從股市抽資轉投樓市。

中央谷高股市製造財富效應,吸引民資湧入股市,一方面紓緩六百多家企業排隊上市的壓力,一方面令上市公司市值水漲船高,化解債務纏身及業績不前之苦,而內房股借旺市抽水便是「股市救經濟」的應有之義。細看近日官媒引述「權威人士」對當前經濟大勢的分析,直指「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能不能把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是支撐穩增長的關鍵」,釋放的訊號是,維持健康的牛市是長期需要,屬中央戰略決策,非權宜之計。

「股市先行、基本面跟上」的救市新邏輯有利有弊。投機資金難以控制,從最近有投資者以股市獲利資金狂掃北京樓盤看,離開了A股這個大賭場,立刻轉身投入炒樓,與當年金融海嘯後,大量民間資本逃離實體經濟,轉向炒房、炒股、炒大宗商品何其相似。就連上市公司也熱衷於炒股、高息放貸及巨資購買理財產品,「不務正業」的形式五花八門,僅計今年首季,已有一百八十五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靠炒股獲得二百幾億元收益。

市場最近傳出人行向部分銀行進行正回購操作,據說這次資金回籠,是由金融機構主動要求,原因在於人行幾次放水後市場資金充裕,但銀行對身為實體經濟資金需求大戶的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不假辭色,中證監和中銀監又加強對銀行資金進入股市的監管,銀行苦無投資機會下,情願將錢交還人行以賺取正回購利率。

中央唱好股市,本意是盤活民間資金,冀資金傳導至實體經濟,為經濟轉型增加動力。如今全民炒股,連國企和上市公司也渴望變身「股神」,在牛市中分得一杯羹,一旦狂牛失控,隨時轉過頭來衝擊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