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爆發以來,超低利率甚至是零息,已成為環球貨幣政策的新常態,隨着人民銀行政策取態轉向寬鬆,近日上海同業拆息呈現逐級向下的趨勢,一個月同業拆息由四月初近五厘水平,至昨日低見三點三厘,創出近五年新低。

人行透過連環降準及減息來提供流動性,自然是市場利率向下的原因之一,而近日經濟疲軟未見起色,貸款需求減弱,也使進一步放水預期升溫。近期本港銀行紛紛調低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普遍已跌穿三厘關口,對貪圖高息的投資者而言,吸引力無疑已大減,但利率收益損失事小,人民幣匯率會否進入貶值周期,使人民幣投資財息兼失,更是投資者不能輕視的現實。

自○五年匯改以來,人民幣轉向與一籃子貨幣掛鈎,但與美元的關聯性實際絲毫未減。美國退市預期不斷升溫,去年中開始刺激美元勁升,與美元亦步亦趨的人民幣,對其他貿易夥伴貨幣匯價變相大幅升值,兌日圓累積升近一成六,兌歐元更升達兩成一,令內地出口企業壓力百上加斤。

退一步來看,近年內地營商成本持續攀升,最低工資每年上調,吃不消的出口企業早就選擇向內陸遷移,甚至搬離中國轉往其他亞洲新興市場。刻下匯率優勢已失,中國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出口經濟,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考驗。

人民幣匯率其實是有充足理由,由單邊只升不跌轉向可升可跌,即所謂雙向波動,把匯率均衡價格交由市場來決定。可是,官方提供的兌美元中間價,自去年初高見六點零九的匯改後高位以來,僅是暫停升值,並無跟隨歐、日等經濟發達國家以貨幣競貶來刺激出口,幫助經濟復甦。

一來是同期中國內需表現比出口更加不堪,進口需求大跌使國際貿易盈餘持續創新高,人民幣要跌也不易。再者,對於以投資為名、賭人民幣升值為實的外資,中國當局也是投鼠忌器,尤其在人民幣邁向國際化的關鍵時刻,更怕匯率波動觸發外資加速流走。

中國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一直跟國際貨幣基金組識(IMF)積極爭取,讓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望能成為IMF創設的儲備資產記帳貨幣,名正言順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及實質交易需求。近日,有消息指IMF將於新一份評估報告中,改口稱人民幣匯率「估值合理」,是逾十年來首次,似乎為人民幣加入SDR打開了方便之門。

然而,美國一向對中國匯率問題多番投訴,斥責中國人為地使人民幣匯價大幅低估,為企業提供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刻下IMF這半個美國代言人,對人民幣匯率態度出現軟化,是否意味着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存在貶值空間,實在值得投資者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