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透露正檢討總部選址,傾力演活「王者回歸」,雖然十畫未有一撇,大戶散戶顯然已收貨,單日成交逾百一億元,創出金融海嘯後新高。回看美國次按爆煲後,毒債危機一度蔓延,衝擊全球經濟,雖然歐美推出無上限的量寬措施,大量印鈔把危機化解,但對全球金融系統禍害深遠,後遺症依然處處可見。

跨國銀行大到不能倒的問題,使得監管不斷收緊,近年歐美常以各類「罪名」,向大型銀行開刀,發出天價罰單,紛紛把緊箍咒加到銀行頭上,跨國大型銀行的經營生態已產生了極大變化,遷冊之風絕非無緣無故。

在愈趨艱難的經營環境下,滙控表示要研究將英國倫敦總部遷冊的可能性,市場更傳出滙控考慮把英國零售銀行標售,引來股市對這落後的大笨象產生無限遐想。可惜,現實不是說賣便可以輕易出售。

滙控此舉表面似是向監管當局說不,事實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以往銀行為大而買,四處併購擴版圖,今日漸漸適應不了新遊戲規則,業務發展更是處處受制。

九十年代滙控積極國際化,收購英國米特蘭銀行後隨即把總部由香港遷往倫敦,淡出在香港的準中央銀行角色。其後於金融海嘯期間,北美業務遭逢重挫,國際化得不償失之外,最慘是金融市場見過鬼都怕黑,對結構複雜的跨國金融機構開始敬而遠之。

大型銀行失去資本市場給予的光環,股市喜好轉變,由愈大愈好到今日小即是美,更遑論大銀行三不五時收到的罰款炸彈。再者英國本身亦準備向大型銀行額外徵費,並提出計劃在未來幾年針對跨國銀行設定監管框架,要把本地零售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分隔,顯然是怕金融危機再現,先為銀行建好防火牆。

今年中國牽頭創立亞投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英國帶頭,令一眾被視為親美的歐亞國家轉軚加入,在在反映海嘯後環球經濟未有起色,從金融到政治層面,無不向錢看的大轉勢。滙控計劃減低英國色彩,重新審視回歸香港,一方面可以向英國當局擺姿態,顯示皇帝女唔憂嫁,要是再被重罰就連總部也可搬走。結果投資市場樂見其成,尤其近年滙控在歐美受嚴格監管,業務持續去槓桿化,股東回報停滯不前,備受責難的高管可以藉機減一減壓,今次出招可收一石三鳥之效。

毫無疑問,在近年受着歐美監管打壓下,遷冊的構思足以令滙控來一次短暫翻身,但逐浪的投資者要了解,遷冊非一時三刻可以做到,即使未來能夠落實,但如何在出售或減持英國零售銀行業務後,為股東尋求合理回報還未可知;而且若真的要遷冊,也要說服國際性股東,今次並非由一間跨國銀行變回地區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