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連續六個月減持美國國債,日本取而代之成為美國最大債主。中國半年前起逐步拋售美債,未必對美元資產投下不信任票,短線而言,此舉或為應對美國加息,減持有助平衡資產組合風險。長線來說,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及大舉投資國外基建設施,更有效運用人民幣資金及抗衡美元,間接推動人民幣崛起。

作為全球最安全及高流動性的資產,美債是各國央行的儲備首選,中國連月減持的舉措,不代表中國對外圍風險減低「戒備」。反之,環球市場暗湧處處,央行警覺性只會有增無減。

美匯指數近日急彈,部分原因是希臘「脫歐」危機再度升溫,投資者沽出歐元資產,轉為買入美元、美債及黃金等傳統避險資產,環球市場波動性增加,央行斷不會鬆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最新報告指出,環球金融市場不穩定性在過去半年急增,風險不停流轉,並已進入外界難以評估及監察的金融體系部分,包括非銀行領域。風險永遠隱藏在細節及少為人知的地方,回溯美國金融海嘯的起因,正是銀行打包及廣泛出售高風險的次按衍生工具,當美國樓市突然崩塌,大量連銀行本身都搞不懂的投資產品爆煲,觸發一場禍延全球的金融災難。

金融危機必然會重臨,關鍵在於每次的「藥引」不同,觸發點事前也無從稽考。美國加息已為市場預期之內,美息影響可直接反映在匯率及股價之上,但對背負或隱藏龐大美元債務的國家及企業,所構成的影響卻未必為人得知。此外,熱錢近月加速流竄各金融市場,愈接近美國加息之日,愈依賴外資流入的地區及資產,未來勢變得更脆弱及波動,相關風險或未反映在市場溢價上。

美元雖面臨加息周期,但其霸權地位受人民幣一定程度的威脅,而歐元及日圓受累於歐洲及日本經濟長期積弱,無復當年勇。中國口裏不認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另起爐灶,但其「一帶一路」政策不只要輸出國內大量剩餘產能,更要透過亞投行及國外基建投資,重塑國際貨幣新秩序,過程雖然無比漫長,多國已不斷調整外匯儲備的資產組合,長遠而言,美債佔比下滑實在無可避免。

短線而言,中國分階段拋售美債,並非代表市場風險下降,反而是預告美息左右美債價格下,隨之而來的市場震盪,甚至可視為環球金融風險日增的警號,此正為中、港兩地股民當下嚴重忽視的利淡因素。歐、日經濟難言走出谷底,美國不再是拉動全球經濟的火車頭,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每況愈下,失速的環球經濟,與股市表現嚴重背馳,風險跟股價同樣屢創新高,投資者不應視若無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