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股市經過十連升後終於斷纜,但廣東、天津及福建自貿區方案獲中央批准,相關板塊仍獲投資者追捧,而且市場估計幾個自貿區未來還會與「一帶一路」結合一起布局,潛力不容忽視。三個新自貿區預期將於月底掛牌,加上經營逾年的上海自貿區,令中央有意打造的新型國際投資貿易規則試驗區逐漸成型。

可以預期,廣東、天津及福建沿海,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夥伴。至於香港的參與程度,還有待中央進一步確認,如果好好把握,相信香港仍有一定代表性,否則只怕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在剛結束的「兩會」會議上,廣東官員已表明,「廣東自貿區的優勢,是結合已有的CEPA及其補充協議,在粵港已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港資在廣東自貿區創業、投資將更便利,門檻也將更低」。在這方面香港可作借鏡,加上香港本身已經是一個自由貿易港,內地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取代。

廣東自貿區更是繼上海之後實行負面清單的地區,更是兩個「清單」管理模式的疊加,一個是對外資企業准入前的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另一個是對內資企業投資項目實行清單管理,清單管理背後釋放的訊號是,逐步形成對內資和外資都有利的、與國際接軌的市場環境。廣東自貿區的成立勢將帶動粵、港、澳三大地區實現強強聯合的貿易園區,跟上海自貿區側重於金融改革試點將有所不同,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將更多側重於對外,着眼於廣東與香港、澳門之間的經濟聯繫,及與珠三角地區經濟整合。因此,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不是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延續,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試點。

早在廣東自貿區獲批之前,上海自貿區內的外國投資將遵循「負面清單」,即「負面清單」沒有列明的領域,投資者都可以進入。在中國的其他區域,外國投資者則需要遵循「正面清單」,不在「正面清單」的投資領域則由地方政府解釋。然而,上海市政府公布的這份「負面清單」包含十八個行業的一千零六十七個分項,這表明政府在推動開放進程上,仍然審慎。

現時上海自貿區的月均總貿易量達五百五十億元人民幣,即使這些貨物全部使用人民幣結算,總規模也不過是目前香港人民幣結算規模的五分之一,意味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短期內仍將處於領先地位。

至於香港地位最終會否被取代,抑或與其他自貿區互補?在面對中央將上海和香港都定位為中國服務業升級的跳板,香港一方面可以從內地輸入技術和人才,同時也可以擴展其產業領域,上海以至廣東將是香港服務業的潛在市場,挑戰與機會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