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政府工作報告雖已下調大部分經濟指標,但權衡海外經濟低迷、內地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因素,經濟學者仍普遍認為達標難度相當大。面對市場疑慮,財政部昨日解釋,若按當年實際收支差額的口徑看,今年實際財政赤字率高達百分之二點七,較政府工作報告的目標高出零點四個百分點。為穩增長,財政政策加碼無可厚非,如何堅守定力,拒絕「強刺激」舊路是大挑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維持「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基調,廣義貨幣的預期增長目標進一步下降,財政赤字率雖由去年的百分之二點一提高到二點三,惟亦未見驚喜。市場對財政政策「不夠積極」,「未見明顯發力」的議論聲中,財政部隨即解畫,如果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資金,以及動用以前年度結轉資金,今年實際的赤字高達一萬八千三百億元(人民幣.下同),實際財政赤字將達到百分之二點七,兩者分別較去年大增四千八百億元及零點六個百分點,力度遠比政府工作報告所講的積極。

投資是中國經濟的「傳統引擎」,尤其外貿及消費均表現失色下,對穩經濟的作用更顯重要,這也是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強調,要避免經濟斷崖式下落並穩步去槓桿化,財政必須採取擴張策略的主因。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鐵路投資保持在八千億元以上」、「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資規模超過八千億元」的兩大投資目標,也可看出在下行壓力加大下,中央再度倚重投資催谷經濟增長。

中央為免被指推行「強刺激」,尚且要一邊暗行寬鬆之際,一邊要咬定宏觀調控基調不變。相反,地方政府顯得毫無顧慮,擴大投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一直被地方視作穩增長的利器,統計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目前各省市公布的投資計劃總規模已高達20萬億元,除了傳統的交通、旅遊、文化體育、城市開發,大部分省市不忘針對「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設計出今年的投資路線圖。

當年「四萬億」救市造成的地方債務問題仍懸而未決,新一輪投資浪潮已再度殺到。市場相信內地不可能出現系統性債務危機,不是因為債務安排沒有問題,而是政治上有要求,技術上有辦法,但巨額投資計劃中的浪費性投資,只會造成經濟增長環境惡化及地方政府債務的進一步上升,問題恐將遺禍多年。

「克強經濟學」的三大支柱包括「不推出刺激經濟政策」、「去槓桿化」,以及「推行經濟結構改革,以短痛換取可持續發展」,面對今年經濟「保七」之戰,中央能否拒絕「速效藥」,將成為經濟改革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