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聯儲局推出史無前例量化寬鬆以挽救經濟,熱錢引發全球多個國家資產泡沫化。由○九年初至今,香港樓價指數累積升幅達百分之一百三十,金管局不時慣例提醒市民,留意美國退市風險,港美利率一旦反彈,樓市可能受到衝擊。

不過,官方勸告屬於「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錯信政府樓價將跌,延遲入市的港人,除了抱怨之外,也開始如熱鍋上的螞蟻,儘管家庭收入追不到樓價升勢,也拚命找個銀碼較小的居屋、公屋單位,務求盡快上車,造就近期大量呎價比豪宅更貴的上車盤成交,樓市升勢已去到政府不能坐視不理的地步。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關注中小型單位樓價升幅明顯的情況,有需要時可能採取逆周期措施壓抑樓價升勢,似在預告下一輪針對需求管理的樓市重藥,會聚焦在上車盤住宅單位。

香港屬於外向型經濟,樓市升跌很大程度受到外圍因素,尤其是港元與之掛鈎的美元貨幣政策變動,近期環球央行不惜透過超低息及擴大量寬規模,大打貨幣戰爭牌。量寬對債券市場的影響立竿見影,個別東歐國家兩至三年期的債息,甚至包括發達國的瑞士在內,已史無前例地跌至負值,買債罰息情況罕有地出現,美國三十年國債孳息及當地定息按揭利率也創下歷史新低,在在反映金融市場預視全球超低息可能成為常態。

即使過去對樓市調整的預測一再落空,金管局看來也買定保險,不再像過去兩年,斬釘截鐵預期美國加息遏止本港樓市升勢,陳德霖提到美國加息時間表及步伐的不確定性,會使香港樓市走勢複雜,顯然是為新一輪出招的合理性上,做好論述基礎。

自一二年開始,港府推出六輪逆周期措施,包括大幅提高非自用投資客以及海外買家交易成本、俗稱雙辣招的徵稅措施,撇開干預自由市場不說,上述措施無疑令一心想改善生活、細樓換大樓的市民置業難度大增。過去兩年的辣招措施,確實產生抑壓交投作用,效果在一些中、大面積樓宇交投尤其明顯。但同樣屬於需求管理,提高買家入市成本門檻,措施是否適合照辦煮碗,套用在以用家為主的上車盤身上,值得商榷。

歸根究柢,香港樓價失控,原因複雜多端,南下來港定居的內地人口不斷增加、本港貨幣政策缺乏彈性,在幾近全民就業下,本港置業者繼續享受不合理的超低息借貸環境,都令樓市易升難跌。港府長期增加房屋供應的承諾有待兌現,但遠水難救近火,置業始終是一生中的重要決定,儘管上車盤銀碼相對較小,置業者也要考慮長遠經濟波動對個人財政的影響,決不能為上車而上車,為自己增添未經詳細評估的按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