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自去年十一月突然減息,挽救持續放緩的經濟,出手時間較市場預期早,本來以為可以先發制人。但在周末期間,中國官方發表一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卻未見起色,更甚者是跌穿被視為擴張與收縮分界線的五十關口,降至四十九點八,是繼一二年九月以來首次。諷刺的是,人行貨幣政策一百八十度轉向,中國實體經濟依然疲不能興,與A股市場對前景樂觀的狂熱,形成極強烈對比。

PMI數據公布後,國家統計局大員急急為數據解畫,安撫公眾對數據的失望,認為數據疲弱主要受春節假期前夕季節性因素影響,其次是大宗商品價格回落,也使相關企業生產受影響。不過種種迹象顯示,官方數據疲弱絕非偶然,由滙豐銀行編製集中調查內地中小企狀況的製造業PMI指數,早於去年十二月已跌穿五十,進入萎縮期,官方數字自去年七月開始亦由高位拾級回落,完全未受惠人行期間連環放水措施,包括定向降準及減息等行動刺激。

即使中國積極推動第三產業發展,但官方非製造業PMI指數,近五年來擴張力度同樣持續放緩,單是過去一年,已見反覆向下,一月份已跌至五十三點七,創一年新低,反映經濟疲弱不限於製造業,服務業同樣令人憂心忡忡。歐、日等先進國家需求不足,中國匯改後人民幣多年來呈現的強勢,已令內地無論製造業或服務業主導的企業,競爭優勢持續減少,投資銀行界甚至打定輸數,中國經濟增速將陷入「由七進六」的年代。

自去年第四季內地貨幣政策轉向,人行重啟暫停近一年的逆回購措施,目的是向民間提供更充裕流動資金,一於灌水救經濟。可惜製造業未見起色,副作用已率先浮面,周末公布的全國百大城市樓價經歷八個月調整後,一月份止跌回升,錄得百分之零點二一升幅,中央堅持多年的樓市調控措施「不見了」,在保經濟與壓抑樓市投機之間,北京顯然已有所取捨。

有分析認為,中國多年來透過提供流動性支持經濟增長的舊有模式,正面臨嚴重的邊際遞減困境,去年國營企業融資成本增長率,足足是企業同期營收及獲利能力的三點八倍及五點六倍,可見企業對融資的渴求遠高於營收增長能力,有國家撐腰提供較低廉融資成本的國企尚且如此,可以想像借貸成本普遍高於國企的私企,問題更為嚴峻。

現時普遍預期,中央今年勢必採取一切措施「保七」、「保就業」,進一步寬鬆貨幣政策,勢所難免,利率及存款準備金率都會有一至兩次下調空間,怎樣在增加流動性之餘,避免股市投機過分火熱及房地產市場泡沫愈吹愈大,將是北京金融決策官員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