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紛紛響應「走出去」戰略,多年來積極在海外併購,雖然成功個案不少,但失敗例子同樣很多,更有些弄至焦頭爛額收場。最新的例子是希臘大選後政局變天,傳出新政府叫停當地最大港口的私有化進程,令在該港口投資了以百億元計資金的中國龍頭航運企業,隨時面臨巨大損失。

作為全球經濟第二大體系,中國資金未來在海外併購的數目將有增無減,但很多內地企業仍然欠缺國際視野,對境外投資未能作出適當的風險評估,很多時候根本不了解當中的「遊戲規則」,一味以高價收購或低價投標,以為有錢可以使得鬼推磨,在盲目投資下,結果變成接收別人爛攤子的冤大頭。

隨着內地不斷開放,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愈來愈快。數據顯示○二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只有二十七億美元,到二○一三年,已急升近四十倍至一千零七十八億美元。在一四年,中國首次成為資本淨輸出國,經濟學人智庫更預測,中國到一七年將成為全球最大淨投資國。

單以投資規模及增速來看,中國企業「走出去」確實取得成果,但投資規模增加亦令企業面臨的風險顯現。去年越南便曾爆發針對華商的大規模騷亂,中國企業亦受挫於利比亞、緬甸、蒙古等地。此外,墨西哥早前突然撤銷中國公司的高鐵項目得標;昨天則傳出希臘叫停最大港口的私有化計劃,而諷刺的是,這項目曾被視為中希合作的典範,竟然落得如此下場。

中國企業在國際併購市場上仍屬新丁,應對複雜形勢的國際視野未必足夠,在制訂和實施海外投資戰略時顯得經驗不足,結果影響了風險評估。其實,中國企業要成功「走出去」,不是有錢大晒,事關在海外併購,牽涉因素眾多,包括政治及經濟,還要了解當地的法規和民生文化,否則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很多專家已指出,中資在海外進行收購時,往往會把內地用開的一套方法簡單移植,以內地常用的手法打通政經關節,在管理上主要任用來自中國的管理人員,甚至連基層工人也會從中國輸入,談不上甚麼本土化經營,結果經常惹起當地民眾不滿,尤其是一些資源型的收購項目,更容易被冠上掠奪資源的惡名。

中國正構建「一帶一路」大藍圖,估計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會加快,由於鐵路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故牽涉的問題將更複雜,加上「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多個國家及地區,而基礎建設項目通常要跨越多屆政府,存在風險更加大。因此中央鼓勵企業投資海外的時候,亦要讓企業多了解各地不同的「遊戲規則」,應對相關風險,提高國際化的經營水平,在海外投資時才能達到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