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CNBC網站報道了一則對沖基金經理向客戶公開道歉的故事,總資產一下子由1億美元跌至20萬美元,當中值得一提之處,在於他辯稱為了彌補十二月的損失,在最近三個星期作出了一系列非常進取的交易,其中以股票期權為主力,博大市向上飆升,可惜事與願違,外圍在這段時間大幅回落,導致基金幾乎輸乾輸淨。

股票期權是死因的話,估計應該不是全力買Call博大霧,而是貪穩陣用沽Put的方式來試圖收復十二月的失地。

長線投資者靠邊站

沽Put或者買ELN,是頗多投資者常用的手法,自己亦偶然採用,但除非是選擇資產型的股票,否則這個方法非常冒險,理由是當股票下跌時,如果用高槓桿操作,損失隨時超出預算,自己採用這個方法的時候,注碼會限制在有能力接貨的數目,雖然槓桿低回報低,但至少不會一鋪清袋,自己的理念一向都是積小勝為大勝。

踏入一五年,股市明顯的改變是大上大落,想像不到的事情陸續發生,市況能見度又低,投資者態度變得謹慎,雖然港股平均成交量確是比以前增加,但當中有大部分是貪波幅大的短線投機,而長線投資者反而會靠邊站,當消息混亂,上落波幅將會擴大。

如果採用沽Put/Call的操作模式,風險將會比前幾年高得多,上述例子可作借鑒。投資者要將沽Put/Call比例盡量減低,或者用Spread,即是沽較貴的期權同時又買較便宜的期權,以限制最高損失,這樣便可以防止睇錯市一鋪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