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央行成為最後一家推行量化寬鬆措施(QE)的主要央行,其好處是可評估其他央行QE優劣及對經濟的影響,作更佳部署,但《金融時報》列舉四大原因,指歐元區QE效用或不及其他央行。

英倫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威爾指出,每相當於1%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購債金額,可分別推高GDP及通脹0.18及0.3個百分點。

無力推低債息水平

三藩市聯儲銀行行長威廉斯研究亦顯示,購債計劃在一二年底,降低了美國失業率1.5個百分點,並避免美國墮入通縮。

不過,《金融時報》分析指出四大原因,(一)央行大舉買債旨在推低債息,促使投資者湧向較高風險的資產,但歐元區債息自二○一二年七月不斷回落,目前正陷入困境的意大利以及西班牙債息約1.5厘,意味着債息再下跌空間有限。

(二)不少經濟學家相信,歐元區QE的最大作用是推低歐元,事實上,憧憬QE出籠,現時歐元較去年下半年平均跌16%,惟有經濟師指,QE雖令英鎊匯價受壓,英國仍然錄得龐大貿赤,而日圓自一二年起大幅貶值也沒顯著刺激日本出口。

(三)QE理論上可降低企業借貸成本,但歐元區企業一向依賴銀行融資,佔整體八成,資本市場只佔兩成,與美國情況剛好相反,而調查顯示歐元區去年末信貸標準依然趨緊。

(四)歐央行QE一直遭最大「金主」德國的反對,令該行受掣肘,不能貿然落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