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領導人一句「滬港通之後應該要有深港通」,一度令港股為之雀躍,可惜很快後勁不繼,並且倒跌收場,相信是很多投資者吸取了前車之鑑的教訓,不想一廂情願表錯情。

於去年十一月推出的滬港通,曾被視為港股脫離長期上落市的靈丹,藉互聯互通打開投資關卡,把兩個投資文化截然不同的市場融合,結果是雷聲大雨點小,無論資金南下或北上,配額日日有餘,中環一帶固然通街眼鏡碎,最令人失望的是收窄兩地同時上市的AH股差價這目標,也未見成效。現在A股愈炒愈癲,H股漸漸跟不上,刻下A股較H股平均出現三成溢價,兩市差價是三年多以來最闊。

雖然港股未受深港通消息刺激而做好,但十七隻同時在港深兩地掛牌的股份,則呈普漲的態勢,深成指更錄得可觀升幅,證明在股市中歷史可以不斷重演,深強港弱也預示着這類互通機制,將來多會肥了交易所和內地股市,本地券商及股民得益有限。

滬港通通車個半月,現在下結論或許言之過早,但運作了一段日子,已大致看到一個國際機構投資者雲集的股市,配對另一個以散戶主導的股市,投資文化差異之大,要達到兩市融合,真是知易行難。內地股民經歷漫長的七年熊市,剛剛因為人行積極寬鬆政策而出現井噴式升市,更難提起他們隔山買牛的興趣。至於境外投資者,眼見A股非理性亢奮,嫌估值太高而卻步,跨境交易的如意算盤也未能打響。

此外,兩地投資者的跨市場投資教育明顯不足,對上市企業認識不多,交易機制差異又大,代名人安排未得以釐清,已令歐洲大型基金不得其門而入,技術上仍有待解決。在眾多障礙未清除之前,便突然拋出新一階段的深港股市互通,難免給市場急就章的感覺,純粹為滿足中國三市互通以實現資本帳開放的硬目標。

有別於市值高兼有代表性國企雲集的上海股市,現時深圳股市較側重中小型企業及創業板等股份,將來如果仿照滬港通,初期試點以具代表性及高市值重磅股掛帥,例如深證一百成分股供境外投資者買賣,可以預期深港通的股份選擇比現時滬港通更少,或許只有屬於歷史遺物的深圳B股市場,相比長期乏人問津,更樂於被深港通取而代之。

深港兩地在地理位置上只是一河之隔,不少對港股有興趣的深圳股民,早就可以經個人遊來港參與買賣,深港通的南向交易隨時比現時從上海往香港的港股通更凋零。深港通帶來的最大影響,相信是一些本地證券商,在半年前以為滬港通會有一番作為,在人力物力上花上大筆投資搞配套和系統升級,現在未見回報便又要硬着頭皮為即將到來的深港通加碼,這些投資真的不知何時才能見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