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海外沽空研究機構十分活躍,並多次來港搵食,針對目標股份發表負面研究報告,多數能令股價插水,便可透過沽空相關股票獲利。雖然不少研究認為沽空有其價值,可以增加市場流通性之餘,更可藉着市場力量監控上市公司質素,懲戒問題股。可是沽空機構的言論孰真孰假,只能在事過境遷之後才有分曉,監管機構對於當中是否存在違規,更予人有束手無策的感覺。

因此,證監會昨天公布向市場失當行為審裁處,針對美國研究機構香櫞公司(Citron Research)主管Andrew Left展開研訊程序,確實具有標誌性意義。理由是有關人士曾針對一隻在港上市內房股發表涉及欺詐成分的報告,犯了失當行為;而且相關人士更在報告發表前沽空股份,在股價急挫中獲利。

海外沽空機構經常瞄準中資股興風作浪,相信是因為中國經濟面對結構性調整,增長步伐放緩,企業資金鏈斷裂的傳聞不絕,市場早對企業管治及財政狀況有戒心,加上中港股市載浮載沉的悶局,一有風吹草動,投資者的神經拉緊,多選擇走為上着,吸引不少透過沽空圖利的研究機構,以反傳統方式發掘經營不善、財政存疑的企業,並將之公諸於世,藉沽空股份搵快錢。

沽空賭跌向來屬高難度、高風險投資,皆因贏有限(股價最多跌到零),輸無限(理論上股價可無限上升),所以大部分散戶僅停留在「買入等升」的傳統模式中。

相反,專攻沽空的機構以掠食者姿態出現,他們的勝利建基於大量走避不及、看着股價暴瀉的散戶身上。這種獲利方法是踏着其他投資者來搵食,股民輸了無仇報,如果相關的沽空研究機構並無真憑實據,只是藉市場慣性先沽貨、再問因由來獲利,對普羅投資者明顯不公平。

此外,「中箭」的企業本身面對沽空突襲,可以做的同樣不多,就算想還擊,也很難在短時間內作出詳細澄清,而且商譽損失也很難修補和量化。況且,投資市場的潛規則是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企業高管要向其他投資者解釋公司財政健康,營運一切正常,非費百倍工夫不成。現時很多上市公司都學精了,一遇狙擊便火速停牌等待澄清,透過暫停交易讓投資者冷靜,也令沽空玩家無法套現離場。不過,在股價暴瀉一瞬間,一些身手矯捷的大鱷仍可飽食遠颺。

由於不少主攻沽空的基金都是離岸註冊,監管上有一定困難,要證明他們的研究報告造假也很困難,追究研究與交易之間的防火牆有漏洞,技術上同樣困難。姑勿論如何,今次證監會出手,至少已向良莠不齊的沽空研究機構起到警示作用,有助維護股市交易公平,也為其他市場參與者的利益提供更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