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逾半年的滬港通,由十一月十七日開通至今剛滿一個月,但自開通以來,中港兩地投資者的熱衷程度,遠遜於預期。滬港通被視為內地金融改革的重要一步,是配合開放資本帳及人民幣走向自由兌換的重要舉措,如今「頭炮」未能打響,相信往後要走的道路將更艱難。

滬港通啟動首日,滬股通的額度下午兩時前已用罄,一度令市場充滿憧憬,但之後額度使用率一直偏低。據統計,滬港通每日一百三十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北向交易額度,平均每日只用了兩成半左右,至於港股通反應亦持續冷淡,每天一百零五億元額度,首日只用了十七億七千萬元,不到全日額度的兩成,之後每日平均只用了約半成。

滬港通反應未如預期,市場歸咎是港股通要求五十萬元的資金門檻太高,把內地散戶拒諸門外。事實上,資金雄厚的內地投資者,早就通過其他渠道投資港股,而且港股通開放的股票只有二百多隻,限制了選擇,令內地投資者興趣大減。而在滬港通開通一星期之後,人行突然宣布減息,在減息消息刺激下,內地股市氣勢如虹,滬綜指突破三千點心理關口,內地投資者炒個不亦樂乎,對諸多限制的港股通,自然不感興趣。

至於北向投資的,大部分也是機構投資者,散戶只佔少數,而機構投資者首輪買入A股後,亦需時間檢討投資成效,才會再作部署。由於減息後A股急升,不少股份在資金推動下,已脫離基本因素,令以價值為主要考慮的機構投資者,不敢輕舉妄動,影響了入市步伐。

事實上,滬股通除受市況影響外,不少基金在文件上均未準備好買賣滬港通。據悉歐洲主要基金監管機構──盧森堡金融監管委員會,認為滬港通保障投資者不足,質疑滬港通未能符合歐洲有關保管資產條例,因此令數以千計歐洲基金未敢貿然買入A股,相信要待監管機構釐清法律問題後,滬港通才可望有轉機。

滬港通是中國股市透過香港向世界資金開放的重要一步,而中港股票交易市場之間又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滬港通由籌備至推出只有半年多時間,實在緊迫及倉卒,市場一直關注的資本增值稅和股息稅等細則要到最後關頭才有定案,在眾多技術問題困擾下,推出後反應冷淡是可以理解。

中港兩地交易所指滬港通成敗焦點不應只放眼在每日額度使用,反而開通後運作順暢,至今未見任何問題,政策已算成功。不過,滬港通的運作暢順,是各方事前準備妥當的成果,抑或是交投稀疏下問題尚未浮現,是值得深思研究,否則滿以為成功,急急將滬港通「倒模式」複製深港通,甚至其他金融產品,最終只會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