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論檀:國際資金棄股投「幣」?
與A股市場數千億元的成交量相比,截至十一月二十八日的一個交易周,滬港通的成交量不值一提。從周一到周五,滬股通餘額分別為60.4億元(人民幣.下同)、101.4億元、97億元、100億元及106.5億元。
與此對照,由於市場出現人行降準傳言,十一月二十八日,滬綜指延續前六個交易日飆漲的態勢,收於2,682點,刷新近三十九個月的高位。滬深兩市成交額分別為4,020億元和3,085億元,兩市合計成交7,105億元,創歷史紀錄。
受益於資金寬鬆、估值還不算太離譜的銀行與地產板塊絕塵而上,16隻銀行股平均漲幅達8.5%。十一月二十八日,其中滬股通餘額達106.55億元,餘額佔額度百分比為81%,港股通額度餘額為102.69億元,疲弱不堪。
內地投資者門檻高
香港投資者並沒有被內地瘋狂的走勢燃起鬥志,而內地有實力、有交易渠道的投資客,早就進入港股。內地未進入港股的是普通投資者,恰巧這部分投資者受到50萬元的門檻限制,並且不熟悉香港市場,在開戶上無法得到幫助。
奇怪的是,人民幣在香港似乎受到追捧。十一月十七日滬港通開通首日,香港居民每日兌換人民幣2萬元的上限取消,並改換以CNH(香港離岸人民幣即期匯率)兌換。「人民幣日間流動資金安排」一級流動性提供行工銀亞洲十一月二十日指出,香港本地客戶兌換人民幣的金額,比十月份日均量上升八倍。
不追捧股市尤其是不追捧藍籌股,說明市場並不看好中國經濟,還有大量資金拋出股票。十一月二十日,摩根大通的基金管理、股票託管和交易業務等,一天減持至少70隻港股,涉及多家藍籌股如長實(00001)、中石油(00857)及平保(02318)等,當日交易市值合共逾590億元。不排除有機構套現港股衝入A股的可能,但滬股通與QFII數據,並不支撐境外資金大規模進入A股的結論。
人民幣無風險套利
追捧人民幣,事實上是追捧人民幣無風險套利空間。據大公網消息,中銀香港上月二十六日推出人民幣定存優惠,以人民幣新資金30萬元或以上開立三個月定存,均可享年利率高達3.3%;2萬至30萬元以下開立三個月定存,亦可享年利率高達3.1%。在滙豐銀行最新推出的優惠中,客戶通過電匯兌換人民幣並設立一周的定期存款,可享受高達6.5%的年利率優惠。如果開立保本投資存款,更可享受高達7%的年利率優惠。在工銀亞洲,人民幣的定期存款個數上升三倍多,定存金額也有兩倍多的升幅。
滙豐等銀行素有市場信用,這些銀行的人民幣無風險收益遠高於西方貨幣,展現了其中的套利空間。進入人民幣理財模式,同時只要人民幣掛鉤美元,人民幣匯率下行區間不大,風險也就可以控制。
滬港通冷,人民幣熱,很有可能說明人民幣無風險套利空間拓展,並不能證明市場對中國經濟、內地股市已經有了熱切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