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數據顯示,第三季中國銀行業存款,流失九千五百億元(人民幣.下同),降至一百一十二萬七千億元,看上去幅度不大,卻是十五年來內地銀行業首次出現季度存款流失的紀錄。市場關注個別中型銀行存款流失情況嚴重,部分銀行第三季度減少近百分之六。而這一情況到十月未見改善,人民幣存款再減少一千八百六十六億元,假如撇除政府給予機關單位之經費、公款的財政存款接近七千億元,實則內地住戶存款及非金融企業存款,單月再減少近萬億元。

今年由央行、財政部、銀監會聯合發布《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加強存款穩定性管理,每月終存款偏離度不能超過百分之三,否則會被採取監管糾正甚至處罰措施,故存款流失,與銀行在季結衝存款的季節性波動,不再如以往着迹。

中國產能過剩情況嚴重,加上需求不足及人民幣強勢,促使通脹跌至百分之一點六,創下近五年新低,負利率年代不再,存款流失的誘因,本來就與以往長期高通脹,低息口的負利率常態不同,市民存錢入銀行,鈔票購買力每年縮水的局面經已逆轉,而且第二季開始,內地發展商待售物業庫存嚴重積壓,樓市開始由盛轉衰,十月內地七十大城市樓價,對比一年前無一上漲,市民提走全部存款搵投資機會甚至炒樓的衝動,應是跌至新低。

銀行存款流失一來是受到經濟放緩,民間累積財富能力減弱影響,歸根究柢,以往資金儲藏途徑單一,但隨着網絡理財、網絡金融產品如雨後春筍在內地市場發展,逐漸挑戰傳統銀行的角色,令存款漸呈分流現象。例如阿里巴巴的「餘額寶」,去年六月由零開始,第三季已坐擁一點四九億用戶,餘額規模達五千三百多億元,還保持着季度超過五成的飛快速度成長。

面對外來競爭,今年多家內地銀行紛紛推出互聯網金融作應對,可惜輸在起跑線,而且背負商業銀行身份,掣肘多多,暫時抵禦流失的效果未算顯著。

銀行存款流失,使第三季度十六家已上市內地銀行中,十五家的貸存比率較六月底上升,其中十家超越七成界線,有六家甚至超越七成三,逼近七成五監管要求範圍,存貸考核限制不作調整的話,或拖累內地信貸增長,因應這情況,早前人行也為五大行提供常設借貸便利(SLF),以防水喉緊閉,進一步窒礙經濟。

隨着利率市場化及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的冒起已是無可阻撓的發展趨勢,內地銀行業面對的新挑戰逐漸浮面,在可見的日子,內地存款利率向下的速度與幅度,很可能低於貸款利率,長遠而言,銀行業已無法避過息差持續受壓的大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