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過往大力爭取外商投資推動經濟,到現在搖身變成資本輸出大國,反映全球經濟勢力大挪移。在即將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東道主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自然成為市場焦點,加上新近主導成立的亞投行及金磚銀行,被投資者形容為新的「馬歇爾計劃」,睇齊美國在二戰後出錢重建飽受戰火摧殘的歐洲。

「一帶一路」戰略確具雄心,主要投資基建,可為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基礎,讓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取得更大話語權。不過,真正成效還要看中國如何看待當中的經貿關係,如果又走過去支援第三世界國家的老路,只着眼於別國的天然資源,只求新市場來承接本身的過剩產能,對推動中國經濟升級並轉型至消費導向,幫助有限。

金融海嘯重挫歐美經濟,中國乘勢「走出去」,全力規劃「絲綢之路經濟帶」及「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一帶一路」打通亞洲往歐洲的交通運輸網絡。新版圖涵蓋人口四十四億、經濟總量二十一萬億美元,分別佔全球比重六成三及兩成九,是一個以中國為軸心的全新貿易區。

這戰略有現實需要,因為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及「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擺明用來排擠中國。此外,東盟共同體明年成立,若果中國不盡快拉攏東盟為伍,只怕日後將面對更多貿易壁壘。「一帶一路」就是中國跟美國的競賽,目標不只發展中國家,還藉歐洲經濟病入膏肓之時扶他們一把。

今年首三季,中國對歐洲累計投資九十億美元,按年增長逾兩倍,猶如六十多年前美國救歐洲一樣。當年美國提供的援助,用來消化戰後的剩餘產能,並且促進美元國際化。現時中國的鋼鐵、建材等行業同樣產能過剩,人民幣正走向國際化,以「一帶一路」輸出產能及人民幣,自然一舉數得。

此外,中國在產業轉型陣痛期間,經濟面對下行壓力,「一帶一路」首要通路、通航、通商,將大舉投資鐵路及公路、航海、航空、電訊及能源領域,涉及數以千億元人民幣,亦有助拉動經濟增長。

至於時機選擇也不錯,美國共和黨重掌國會,總統奧巴馬未來施政舉步維艱,相信必定自顧不暇,有利中國加快走出去。不過,當年的歐洲是一片頹垣敗瓦,而且美國的過剩產能只屬暫時性,往後更成為歐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

中國則不同,產能過剩長期存在,需要四出找買家。而且現今的發展中國家並非只求基建,還想搞工業出口及消費來振興經濟,與中國的經濟目標其實有矛盾。中國要取得成功,看來也得像當年的美國,輸出資本之餘,也要扮演消費品進口大國,因此現在更需要加速升級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