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穩定內地樓市,一直是中央的棘手難題,面對樓價下跌、庫存高企及房地產開發商債台高築,當局除「默許」地方政府自行「出招」救市外,十月人行更放寬房貸利率,向市場釋出「訊號」,務求挽回市場對樓市的信心。

中央正積極進行經濟結構改革,但面對內房「爆煲」風險,救市呼聲愈來愈高之際,是否繼續忍痛堅持改革,還是先救樓市後改革,都是市場關注的問題。始終樓市危機就在眼前,在制訂政策時無可避免處於兩難。

自多個城市限購令鬆綁後,人行在十月亦放寬房貸,令樓市氣氛回暖。據內地一份房地產研究報告指出,十月份三十個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按月增長百分之二十四點三,反映救市措施成效初現。由於內地樓市積弱已久,只要些微的好消息,已可令樓市出現短暫回暖,但庫存高企,市場需求又未真正恢復下,內地樓市難言真正復甦。

今年三月人民幣持續貶值,市場已關注內地房企債務壓力,內房高負債再度引起市場警惕。參考在港上市的內房中期業績,不難發現部分企業淨資產負債比率正反覆向上,最新數字已升至逾九成的紀錄高位,反映不少內房企業財務槓桿水平已經偏高,情況令人憂慮。上市的內地開發商,尚可透過發債、供股或配股等方法籌集資金以解燃眉之急;至於小型發展商,在中央加強監管內地影子銀行的活動後,要獲得融資就更加困難,在面對資金無法回籠下,隨時出現資金鏈斷裂的危機。

內地樓市高庫存一天不改善,樓價仍有下行壓力,加上經濟增長放緩,所謂的樓市剛性需求難言十拿九穩,相信距離完成調整仍有很漫長的路要走。房地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約百分之六,若計及上下游行業,整個房地產業鏈佔GDP比重更達百分之十五。

此外,不少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透過賣地和物業開發,在房地產處於困境下,亦對地方政府財政構成壓力。中央當然不願看見樓市出現「硬着陸」,所以在促進經濟結構改革的大前提下,亦已默許各大城市自行「鬆綁限購」,至於「放寬房貸」更是在樓市危急下,中央態度軟化的象徵。

可是一二年底至一三年第三季,一、二線城市售出土地不斷增加,未來一、兩年將出現落成高峰期。換言之,樓市供應過剩將持續一段時間,過去中央曾出手干預樓市,令需求脫離基本因素,最終出現供求失衡。當局吸取了過去的慘痛經驗,以及經濟結構處於轉型期,應不會貿然出手救樓市,但面對樓市爆煲危機殺埋身,相信必會陷入救與不救的兩難局面。樓市泡沬爆破所引發的危機牽連甚廣,疲弱的經濟是否有能力抵禦衝擊,需要衡量箇中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