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經濟似有企穩迹象,製造業及非製造業卻在同步放緩,所謂企穩究竟有幾穩,實在令人擔心。國家統計局昨天公布反映中國服務業指標的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十月份跌至九個月以來最低,如加上周末公布的製造業PMI同樣走弱,經濟增長放緩反而有擴散到更廣泛層面的趨勢。

十月份非製造業PMI,從九月的五十四下滑至五十三點八,連同上周六的製造業PMI由九月的五十一點一縮至五十點八,可以看到就算未跌穿五十這個擴張與收縮臨界點,擴張力度正在減弱,亦差過市場預期。事實上,第三季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到百分之七點三,創五年最低,第四季的經濟數據並不算是一個理想開局。

此外,十月官方製造業PMI放緩情況明顯,無論生產、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庫存及預期指數,均較九月回落,反映中央為保增長,樓市調控措施陸續解封,並透過人行推出定向放水以維持流動性充裕,作用未算全面,只減慢了經濟急煞車的危機浮面,未能阻止全面放緩的大趨勢。

內地的非製造業指數涵蓋零售、航空業、軟件資訊技術服務業、房地產等第三產業。在樓市庫存積壓下,樓價開始呈現弱勢,發展商對後市轉趨保守,新建商品房進度減慢,相關產業鏈投資將會放緩,在短期內對非製造業指數能否保持擴張構成壓力。

中國經濟仍然弱不禁風,環球貨幣戰爭卻愈演愈烈,歐洲央行推出巨額量寬及負利率政策;而日本央行上星期亦出乎意料,大幅調高量寬規模,與歐央行一樣冀藉着增加貨幣供應,推低匯價刺激出口,把通縮出口到其他強勢幣值國家。

鑑於歐日經濟不明朗,美國聯儲局最新的一次議息,即使結束QE資產購置計劃,卻未敢修訂在未來一段長時間維持低息的聲明,說穿了是眼見發達經濟體通縮風險遠高於通脹,新興市場產能過剩問題又未解決,各國央行對貨幣政策都抱寧鬆莫緊的姿態。

今輪貨幣戰爭,中國處境被動,一方面繼續收拾○八年四萬億救市的後遺症,同時要推動經濟結構改革,避免繼續資源錯配,只能通過定點定向微刺激。現在與環球貨幣政策逆向的代價,是五月至今人民幣累積升值百分之二點三,是美元以外全球少數強勢貨幣,對出口難免構成傷害。

刻下,內地服務及製造業景氣雙雙下行,對中央拒絕擴大刺激的決心構成史無前例的考驗。近日通脹回到四年以來低位,上海拆借市場息率從年初高位輾轉走低,高息理財產品回報息率也見回落。中央微放水是原因之一,另一成因是貸款需求同告轉弱,可見資本市場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中國無可避免跟隨歐日,進入貨幣寬鬆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