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以往因產品種類單一、收入來源狹窄,常為市場詬病,近年已積極改革,成效則毁譽參半。現在「滬港通」還未開通,港交所已部署把相同模式套用在商品市場,即將推出人民幣計價商品期貨合約。由於股票與商品是完全不同的市場,急於發展商品業務,一心為內地用家奪回國際定價權,是否已得到中央祝福還未知,成敗難料。

過去港交所一直依賴現貨尤其是股票市場為主,收入直接受市況及交投影響,有見及此,去年訂立的三年戰略規劃,目標要由現貨市場轉為全能交易所,並成為中國投資者走向世界,以及國際投資者進入內地市場的首選平台。此外,亦提出建立一系列橫向整合業務,覆蓋現貨股票、股票衍生產品、定息產品、貨幣及商品,拓闊收入來源。

滬港通正是中國投資者走向世界,以及國際投資者進入內地的重要一步。自今年四月公布以來,中港兩地交易所及證監機構不斷為「滬港通」積極籌備,原預期在十月開通,現在仍未能公布正式日期,反映滬港通牽涉兩地不同市場,實際操作面對一定難度。

由於滬港通仍未正式推出,能否達到上海及香港股票市場互聯互通的預期目標還未可知。港交所已急不及待,宣布將於十二月推出首批亞洲商品期貨合約,包括倫敦期鋁、期鋅及期銅小型合約,全部以人民幣交易,除為市場提供貨幣便利,擴充人民幣產品種類之餘,鋪路搞「商品滬港通」的用意十分明顯。

正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所說,若滬港通成功,沒理由不相信可複製在商品市場上。因此,讓旗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在港推出大宗商品合約,以內地投資者為目標,實屬順理成章。

港交所一二年以「天價」收購LME,進軍商品市場,同時亦寄望能提供可觀盈利。今次首推人民幣計價商品,主打對象明顯是內地投資者,始終香港投資者對商品期貨並非太熱衷。不過,在滬港通成效未顯現前,就急於套用在商品身上,未免言之尚早。

事實上,LME也面對內外競爭,在內有上海期交所,在外則有洲際交易所、芝加哥商交所部署在亞洲擴張。雖然內地商品投資者常說,中國是最大商品消費國,必須奪回定價權,可是中央是想以「商品通」達成這目的,抑或索性在上海自貿區搞本身的一套呢?現時內地的現貨金屬交割倉庫尚未對LME開放,未來發展很視乎內地政策會否配合。

港交所過去推出新產品往往虎頭蛇尾,交投疏落,在滬港通還需要時間觀察效果前,便急於在商品市場照辦煮碗,確實相當進取,十足一場豪賭。不過,這賭局的注碼相當大,如果成事固然可喜,否則以天價收購LME便是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