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爭議期間醞釀的「佔中」行動,不希望會發生卻終於發生了,更不知何時才能夠了結。可是整個香港,尤其是我們賴以支持經濟的三大支柱,包括金融業,旅遊以及零售,可給累苦了。港人經多年努力經營和保持的繁榮以及國際投資者信心,瀕臨被毀於一旦。

撇開這次政治爭議的是非不談,單是憑一些人的個人理想而犧牲原本殷殷向榮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是否值得?我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親身經歷社會、經濟以及金融市場的發展,深知一點一滴的耕耘直至有今天的成果,確實得來不易。

社會不穩 嚇走外資

很多傳媒朋友問我這件事對於本地巿場有何影響?作為券商做了甚麼應變措施?跟其他各受影響的行業一樣,金融證券業關注的是,倘若事件持續惡化,香港這個所謂國際金融中心能否維持?

現在的證券市場,主要倚靠兩大支柱,其一是佔總市值近60%的中國內地企業在港上市;其次是倚靠看好內地經濟,並對本地市場制度具較大信心的國際投資資金,萬一社會環境持續惡化與不穩定,國際投資者對本港失去信心,把資金抽離,不再來港,這個打擊難以估計,損失一定十分大。

我還擔心的,就是中港關係倘若因今次事件,弄至失去和諧與互信,最終導致內地企業不再考慮來港上市,甚或將已在港上市的企業抽離本港市場,返回內地或轉到其他市場掛牌。國際投資資金不來,內企不來或轉往其他市場,這雙重打擊之下,本港的金融證券市場將會是甚麼樣子。

這並非危言聳聽,若社會持續不穩定,國際投資資金因為要維護本身利益,抽離本港市場是必然會發生的事。至於內地企業抽離本地市場掛牌,在並非最惡劣的情況之下,我認為應該不會發生,但也不能夠掉以輕心,要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以免出現上述危機。

上海有力與港競爭

九十年代初,內地市場剛才起步,內企透過本地市場融資發展業務,或是接觸國際市場脈絡,確有其需要。但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內地市場尤其是上海已愈趨成熟,幾乎可跟本港市場競爭,現在只差一步,就是人民幣的資本帳尚未開放,惟其如此,人民幣透過多邊貿易於國際市場的地位正在逐步確立,自由兌換指日可待。

何況中央早已宣示決心到二○二○年打造上海為國際金融中心,我擔心事件惡化之下,或是中央對本港煩亂不休的問題感厭惡時,放棄維持本港繁榮穩定的決心。這在沒有其他選擇下,大有可能發生。

(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