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管局在兩個星期前,就機場第三條跑道公布環境評估報告,內容包括探討十二個大眾關注的環境保護範疇,報告花了兩年時間完成,可見環評工作不簡單,就內容的充實、覆蓋面、專業性和分量而言,算交了功課。

環評報告是香港基建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在一九九八年以後,大型基建項目必須進行環評,也必須將環評報告公開予公眾諮詢,再由環境諮詢委員會審議,最後更要得到環保許可證才可動工。當然,過程中可能會遇上意想不到的事(例如司法覆核),但這個程序顯示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須衡量內部回報率

站在經濟利益角度看,任何基建都會帶來經濟效益,問題是基建產生的經濟效益和成本是否划算,簡單一句就是基建是否物有所值。在決定一項基建是否值得進行時,決策者會以內部回報率衡量,即這項基建產生的經濟效益折現,再比較其成本,若是內部回報率高於成本,基建便大有可為。

在以前沒有環評的世界裏,經濟效益折現的回報率,純以基建的經濟效益來計算,當中包括經濟上直接的利益和間接的好處;在今天講究環保的年代,會將影響環保的負面因素,在經濟效益中扣除,考慮通盤社會成本。這個回報率也被稱作經濟內部回報率。

效益分析可以有較科學的計算,回應社會對環保的質疑。一般環評所用的方向是就基建產生的影響作評估,看這些影響是否可接受,再看補救措施是否能把影響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

很多人以為環評報告是評價基建項目在環保方面合格與否,其實更多是講補救措施後的環境狀況,因為任何基建都無可避免影響環境,要求基建對環境沒有重大影響,是不切實際的。反之,這些影響是否可被接受,若有補救措施,是否可將影響控制,這種評估比較合理和理性。

基建和保育要平衡

現時不少評論認為,某項基建會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因而不應支持。那麼便要追問,所謂不可逆轉的影響是否不可接受,補救措施能否到位?由於任何基建對環境都會造成影響,定義上是不可逆轉的,例如一處地方本來沒有植物,把附近綠化,也是對環境進行不可逆轉的影響。人類活動本來就會對環境造成影響,除非人類絕迹,因此要考慮的是基建和保育的平衡,而不是將天秤向任何一方傾斜。

回說機場三跑的環評,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是多方面的,也突出了在平衡保育和經濟發展上努力。任何方案不可能面面俱圓,三跑設計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