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在六月十六日啟動了第二次定向降準,範圍和力度並遠超預期。雖然人行在官方微博稱,定向降準範圍沒有擴大,但實際並非如此。當前中國的貨幣政策,無論是放鬆還是收緊,往往「只做不說」,今次定向降準明明擴大了範圍,央行卻說沒有,引發市場對未來貨幣政策的猜測。

定向降準被理解為貨幣政策的新常態,不僅確立了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新方式,也決定了央行貨幣政策的新取向,即減少政府​​對經濟直接干預,更多地運用市場槓桿引導信貸結構調整及金融行為方式轉變,保證實體經濟穩定增長。雖然定向降準有一定的針對性,對信貸結構優化、穩增長和調結構有一定作用,但不可高估這政策的意義及效果,更不應看作是常規工具。

需加快利率市場化

當前銀行信貸結構劣化,並非流動性的問題,而是金融市場價格機制嚴重扭曲的問題,需要加快改革,形成以市場決定的價格運作機製或利率市場化。定向降準向城商行、農商行等金融機構注入流動性,以提高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但這些機構的信貸佔全國的比重很小。若五大國有銀行及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信貸結構不能優化,效用也不大。

目前許多行業及產業的投資前景不好,企業利潤嚴重下降,特別是農業。政府的信貸優惠政策當然可以讓大量資金流向弱勢行業或企業,但他們不一定會增加投入,反之會把資金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地方,就如早幾年許多資金投向房地產市場。

如果定向降準政策不強調貨幣政策的預期管理,不強調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對市場的作用,又有可能轉化為銀行過度信貸。最近第二次定向降準,不僅政策透明度不夠,「只做不說」更讓政策透明度弱化,引發市場猜測,減弱貨幣政策效力及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