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樓市刮起冧價風暴,特徵是降價由二、三、四線城市,傳導向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許多分析預計,這是持續冧價的先兆,將終結內地房地產牛市。細究原因,這不能肯定是有形之手建功,反而是咬住不鬆口的貨幣政策持續緊縮,無心插柳促成,令人擔心內房冧價逐漸摧毀企業財政。

調控多年,一線城市樓價是最抗跌的,現在好不容易開始下調,自然似有轉勢的迹象。然而,與其說這值得當局慶祝,不如說勢必給政府添煩,因為內地樓房可能進入愈跌愈無人買的市況,因而降價救不了房企惡化的財政,並經由資金鏈傳導開去,成為重大的金融風險。

其實,在一線城市樓價下跌之前,房企財政敗象已呈。今年首季僅兩成八開發商,經營性淨現金流為正數,與○八年首季相若,當時兩成七開發商錄正經營性淨現金流,為紀錄性最低;同期,上市房企有息負債率為百分之三十三點二,接近歷史高位,行業淨負債率由對上一季的百分之七十八,飆至百分之九十三的歷史峰值,顯見資金鏈緊。

基於惡劣的銷售業績,規模較細的房企出現季度性虧損。業績虧損與負債形成惡性循環,加深了融資需求,在銀行水緊情勢下,房企已難以取得銀行信貸,由於業績不濟前景看淡,基金及投資者沽貨,甚至清空房企股份,股權融資亦成泡影,以致許多水緊的房企,墮入高利貸式的社會融資。這不但無助於改善負債,反而惡化財政狀況。

規模較大或居龍頭地位的房企,財政狀況可能好些,但在長期滯銷之下,現金流亦難免受制以及盈利受損。短期的數據未必可見龍頭有難,但近期內地一份最新的《新財富五百富人榜》排名執位,一改十強中地產富豪絕對佔優,僅少數留下,顯見房企已在悄然沉淪,即使龍頭房企也不會例外。

降價賣樓回籠現金,成為房企改善財政無多的選擇,降價一經啟動,內地房企採取以價求量。市場智慧謂:寧買當頭起,不買當頭跌。開發商急時,市場買家不急,生怕買早了吃虧,何況銀行做按揭緊手取態,幫不上開發商散貨,因此以價求量看似美好,實質不容易奏效。

啟動降價更可能是樓價展開其尋底之旅,卻誰也不知道甚麼水平是底。若像一些樓市大淡友專家預測,樓價終須跌掉五成,樓市冧價真的如斯慘烈的話,無疑便有塌天之虞,死的就何止是房企,而是資金鏈所纏繞的企業,包括銀行。一旦樓房的價值大幅下調,將拖垮社會各種資產的估值。

到這地步,樓市的發展將可能完全超脫滿足住房需求、促成社會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變成一場財富洗劫的災難。一線城市樓價下調,成為強烈的預警,這不是調控的勝利,反而是強力調控後遺的先兆,未來樓價可能合理回歸,也可能大瀉成災。當局要做的預案,就是不能讓大瀉成災的風險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