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市值最大房企萬科首季收入利潤雙下滑,是十二年來頭一回;廣西南寧市發出限購鬆綁官方文件,被喻救市第一槍。由於早前溫州、長沙、杭州多個城市傳言鬆綁都被闢謠,這次是空槍或走火難免有疑,因為地方與中央樓市政策角力已成常態。

然而,看日前政治局會議精神,以及較早前住建部有關調控下放的表示,中央似已有意從樓市調控抽身,將其下放地方。這是正確的做法,顯示一統天下的調控,難避一刀切的弊病,中央淡出已是時候,問題是囿於以往的過分高調介入,現時淡出只好選擇低調、悄然行事。

畢竟房地產調控已攪動了一江春水,接通了億萬人的反應神經,政策的風吹草動,難以掩人耳目,媒體就不會放過搶先的機會。實際上,以調控抗衡市場,一開始就不看好,慘淡收手是早已注定,如今內地的調控始末,再次證明了這一點。真有早知今天,何必當初的慨嘆。

回眸調控是一次深刻的教訓,充分體現有形之手抗衡市場的局限。多年調控下來,中心城市的樓價未停止過上漲,無論如何以「鐵腕」為號鼓吹,都嚇不倒樓價。因為樓市有其受供求影響的市場規律,政策只有循供求入手去遏止漲價才是王道,中央有心這樣做又遇上掣肘。

掣肘源自土地財政,這是積重難返的體制難題,不可能靠施展鐵腕一年半載矯正過來。只要中央財政無法為地方財政「贖身」,就無從推倒土地財政,房地產資金鏈的現實,終於讓中央明白,容忍地方靠土地財政苟延存活。調控既然並無革新的神力,就只好遷就現實求退。

政府可以做的就是及早放手,讓市場自行去調節。除此以外,專心地發展公共住房,為低收入階層提供保護網,並且監控房地產金融,防止引發重大風險。在樓市沒有崩潰風險的發展進程中,推動糾正土地財政的改革。現在的事態似乎表明,中央的作為打算朝這方向行進。

事實上,現在轉向為時太晚。市場的不利因素,已形成對中央施政的合圍,包括:各種債務面臨爆煲的臨界點,房地產受壓形成經濟下行的壓力,融資成本已呈明顯向上趨勢,企業減價賣樓拖累收入和利潤,資產估值面臨下調提升金融風險。種種風險無一不牽一髮亂全局。

可見,調控沒有理順樓市之餘,只是白白浪費了可作調結構的好幾年寶貴時間。即使現時不適宜大鑼大鼓地高調退出,也到了急迫要收手的關頭,尤其在萬科業績響警之後,房企利潤下滑陸續有來,一旦大面積如此,產業資金鏈風險勢必凸顯,債務陰霾重壓之際並非小事。

房地產業體量龐大,攸關經濟增長的快慢,很是考驗政策作為。如果任由高地價、高樓價撐增長,則助長房地產綁架經濟;如果不放鬆調控鐵腕,則樓市繼續失衡及扭曲。如何不依仗有形之手,靠市場的政策,直線也好、曲線也好,讓房地產業逃出生天,始終是艱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