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各省首季GDP數據相繼「亮相」,呈現西高東低格局,即中西部省市增長維持兩位數高位,較全國平均增速高出三個百分點左右;沿海省市增長回落,略低於全國平均增速。全國經濟增長強弱態勢互換,傳統高增長的沿海省市減速,將令經濟再現失衡,全國添壓下行。

廣東是失勢的典型,儘管去年GDP總量全國稱冠,但增速僅百分之七點二五。今年首季再回落到七點二,大幅低於省訂的八點五增速目標,顯示全年前瞻不樂觀。經濟增長呈現呆滯走勢,原因是固定資產投資和進出口增速雙雙放緩,三大引擎兩個慢轉,而且消費引擎也有問題,反映了原有的發展模式受阻,新的模式未形成對經濟的支撐。

另一個情況相似的省份是浙江,增速回落至百分之七,比全國水平低零點四個百分點。在模式上與廣東相同的是受制於進出口,略有不同的是浙江固投與消費表現較好,整體增速放緩沒廣東那麼複雜。由於發展模式與廣東相近,亦體現了轉換模式所形成的增速受阻現象。

西高東低對於全國經濟增長形勢,是新的發展不平衡。西高東低的格局,西高是不能彌補東低的,因為沿海各省多是GDP總量排於全國前列的省市,總量低的中西部高增幅,與總量高的沿海降幅存在量差,因此沿海省市經濟減速,勢必增加全國經濟總量增長下行的壓力。

如果加以留意,出現這種情勢亦屬勢所必然。中國改革開放的設計,本來就是由沿海到大東北、再到中西部的序列推進,現時沿海進入工業轉型期,中西部卻在工業化增長期。換個說法,沿海強弩已末進入發展瓶頸了,中西部還在衝刺工業化,亦即固投及進出口可放跑。

廣東本來亦可以照辦煮碗的,在粵東發展已經比較充分的情勢下,將增長重點轉向西翼,可惜的是,發展粵西遇上產能過剩這隻攔路虎,固定資產投資只可緩慢推進,而不能「大幹快上」,搶奪增長制高點。廣東不能盲目比照全國的大格局,但廣東情勢可窺斑見豹,沿海各省工業轉型無不受制於產能形勢,而且短期解決無望,意味增長受遏不是短暫的事。

另外,發展序列的設計不是空有擘劃,國策訂下發展中西部,是要有財政投入跟尾的,情況與早期沿海開放一樣。從這角度看,若要催谷沿海各省提升經濟增長,只要施加財政投入這招,就能立見成效?當然不是。受制於產能形勢,財政投入可能適得其反,加劇產能風險。

正因如此,內地維穩經濟增長,在政策上奉行所謂「微刺激」原則,即針對確實有需要的環節或局部,實施有限度的政策扶持。這種修修補補式的「微刺激」,不可能大幅提振一省的經濟增速,依此估計,基於各省自身發展的形格勢禁,以及刺激政策的綁手綁腳,西高東低的增長失衡格局,會維持相當一段時間,以致全國經濟大勢下行壓力難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