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監下發指導意見,釋出嚴加監管信託、清理非標準化理財資金池等銀行業務的訊息。主要體現:風險情勢嚴峻監管須嚴、「誰家孩子誰抱」明確責任、穩妥推進清理避免一刀切引發流動性風險。對此解讀明白不過,影子銀行風險顯然情勢嚴峻,中銀監不得不臨崖煞車。

影子銀行風險,是近期中外口角的話題,海外看重內地相關風險可能失控,而內地當局反覆強調風險可控。其中分歧可借用長尾、短尾的風險之分,找到中外不同:如果長尾風險是指發生機率低,但一旦發生後果嚴重的風險——海外是這樣看內地影子銀行;而短尾風險是指發生機率高,但震盪力細的風險——內地正是這樣自辯可控的。

內地已經明確,要打破隱性擔保、剛性兌付這些潛規則,現時容讓一些企業或產品清盤破產,意圖正是以小爆化解大爆,所謂可控已非平安無事,只是可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以這方法能否避過影子銀行爆大鑊,實在仍有執行及操作的考驗,看內地銀行能否跟随部署,爆鑊前成功撤出風險區?

然而,預期並不樂觀。內地信託理財產品規模高達十萬億元人民幣,預計風險與GDP百分比為二十一點七,雖然該數據看似不高屬很安全水平,但這純粹是拗手指計數,一旦出事引發連鎖效應、骨牌效應並未考慮在內。況且在經濟下行、收益不濟,中央不包底、袖手不理前提下,影子債務自我消化談何容易。

敢問當局現在為打破潛規則,要撇清包底責任,但撇得清嗎?回看影子銀行的由來,實在是內銀自惹的麻煩。金融危機發生後,銀行傳統盈利模式備受挑戰,於是在創新或開拓的名義下,逐漸推進混業經營,以及染指風險產品。在當時頗有倒行逆施的意味,為甚麼?

次按危機爆發後到雷曼倒下,美國當局反省銀行的貪婪,不斷收緊銀行混業經營,切割利益衝突部門,使之回歸常規。正值此時,內地銀行卻一步步走向混業經營,近乎都成為銀行、保險、基金、證券無所不包的經營體,由此打開了拓展影子業務方便之門,令其迅速蓬勃。

這個進程當然是有領牌等批准程序的,影子業務由開發到蓬勃,是在當局的認許下推進的。及至後來銀行各顯神通,漠視風險地擴張影子業務,縱然不是當局所認許,但亦難卸疏於監管的責任,顯然未能撇清關連。到問題積重難返風險臨頭,當局求自清,銀行能不委屈?

影子銀行臨崖煞車,中銀監一紙行文能否扶正風氣,尚待時日驗證。此際啟動長尾風險變短尾風險化解工程,卻實實在在碰上了金融創新的沖刷——互聯網金融的快速攻入,令內銀更面臨應對清理影子業務的分心分力,勢讓這場仗更為難打。儘管沒人希望中國金融煞不住車,令影子銀行墜崖,但亦難排除擔心萬中有一的情況發生,難怪有論者直言,中國是全球經濟最不確定的風險。